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对26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高分辨MRI 4种不同序列的影像(T1WI、T2WI、PDWI和3D TOF)与斑块标本病理进行逐层对照,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获得斑块28块,切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Ⅳ~Ⅴ型58段(24.37%)和Ⅵ型79段(33.19%)为主;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各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呈T1WI、PDWI和3D TOF序列的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不同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脑坏死(radiation encephalopathy,REP)是脑肿瘤或其邻近部位肿瘤或其他疾病放射治疗后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困难,常以肿瘤术后复发而行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我科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8例,均经手术或立体定向活检后病理证实,其中手术发现11例,立体定向活检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嵌顿疝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嵌顿疝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无张力疝修补的治疗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0±10)min,住院时间6~11 d,平均时间(7.7±1.9)d,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嵌顿疝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的疾病[1]。磁共振成像(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工具。MRI由于具有非侵袭性并且可以在活体组织中进行对比增强成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之中。小鼠脑动脉环的组成和脑血管解剖特点接近人类,而且几乎所有大型动物上观测的指标均可在用小鼠建立的模型上观测到,小鼠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种系同质性、纯合性好的优势,因此小鼠是模拟人类局灶性脑缺血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听神经瘤缓慢地膨胀性生长,听神经的解剖位置发生很大的变化,手术中面神经的损伤不可避免。目的:总结120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的l临床经验,了解面神经监测的方法学、准确性、实用性以及术中监测和面神经预后的关系,实现解剖保留面神经功能。设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于1996—05/2000—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小型听神经瘤(直径〈2cm)3例,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cm)9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的108例,其中包括双侧听神经瘤1例,复发性听神经瘤1例;手术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119例,经迷路入路1例。方法:术中使用美国Ⅴiking-Ⅳ型多导术中监测仪监测自发和诱发面肌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时,记录电极置于眼囵匝肌、口囵匝肌或上唇方肌上。监测三叉神经运动支时,记录电极置于咀嚼肌上;监测副神经时,电极置于斜方肌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定:记录电极为正极,置于额区中线(脑电图10~20分类系统),记录出的波形呈向上的偏转(正),参考电极A1或A2,接地电极置于额极中线(相当于鼻根部);记录电极均为针电极并用胶布固定。一般刺激强度为80~90nHL,对侧耳用40nHL的噪声。通过术中监测解剖保留面神经。术后复查CT(必须有增强扫描)或MRI,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术后2周,6~9个月复诊时再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结果:纳入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解剖保留117例;1例听神经瘤因面神经呈羽状位于肿瘤的后方,开始切除肿瘤时没有给予电刺激而未能保留,后行面-舌下神经吻合术。2例面神经不慎拉断后两残端足够长且没有张力,故修整后用7—0可吸收线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6个月H—B分级为Ⅳ~Ⅴ级。②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10例,Ⅱ级57例,Ⅲ级44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Ⅵ级3例。③术后9个月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94例.Ⅱ级18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1例,Ⅵ级2例。结论:通过术中监测自发肌电图结合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肌电图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损伤较机械刺激小.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高,且电刺激量由大到小,距离由远及近,定位准确、及时,并可判断面神经预后。  相似文献   
6.
桥小脑肿瘤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判定面神经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博  纪鹏齐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42-1143
目的:使用多导监护仪进行桥脑小脑角肿瘤的多组颅神经术中监测,以监测面神经为主。方法:总结60例桥小脑角肿瘤术中监测的经验,其中听神经瘤为47例。使用Viking-IV型多导监护仪,监测自发和诱发的面肌、咬肌和斜方肌肌电图。诱发肌电图使用单极恒压电刺激。结果: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肌电图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损伤较机械刺激小。刺激量由大到小,距离由远及近,定位准确、及时,并可判断面神经预后。本组结果提示术毕在面神经出脑干端刺激时,刺激量在1V,0.1ms时,术后2周面肌功能在H-B分级的I组。术中监测后面神经保留率为93.6%。其他运动性颅神经均解剖保留。结论: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面神经保留率的理想方法,并可提供面神经术后康复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43例脑出血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下降,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为(13.74&;#177;1.51)%,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增多为(10.65&;#177;1.13)%,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降低为(138.84&;#177;16.40)%,抑制因子活性增高为(46.63&;#177;4.39)%;CD^3+,CD^4+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40&;#177;4.02)%和(33.37&;#177;4.30)%,而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为(35.51&;#177;4.11)%,CD4/CD8比值降低。结论: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均处于低下水平,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时机和策略.方法:1987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74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34例患者症状限于一侧,均施行了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CEA),其中8例对侧因狭窄>70%或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而行CEA或支架成形(CAS).38例双侧均有症状,15例双侧先后施行CEA;3例一侧行CEA,对侧行CAS;20例仅行单侧CEA.另外2例双侧无症状,均因狭窄>70%而行单侧CEA,其中1例还行对侧CAS.结果:本组74例患者共行93侧CEA,68例术后顺利,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出现心肌缺血,1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67例患者平均随访4.9年,63例无与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无论对侧颈动脉正常、狭窄甚至闭塞,均应施行CEA.双侧狭窄患者的治疗时机和策略因人而异.CEA术中主要依据电生理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采用转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下瘤,以期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6例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下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6例均手术治疗,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病理5例为典型室管膜下瘤,1例为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混合型;1例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混合型瘤和1例次全切除肿瘤联合术后放射治疗;6例随访6个月~5年,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或增长。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下瘤是一种少见生长缓慢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运用显微神经外科及术中导航技术全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混合型肿瘤或部分切除的肿瘤可以联合术后放疗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IONM)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脑缺血的有效性。方法对70例IONM患者进行术中SEP监测,其中男性63例,女性7例;单侧狭窄53例,双侧狭窄17例,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胫后神经刺激,记录双侧皮层的SEP,将P40波幅下降50%作为脑缺血的预警信号,潜伏期延长3ms作为参考。结果44例无变化,23例波幅下降50%但稳定且略有回升,3例波幅下降50%,且升高血压也无明显改善,1例波形扁平且无恢复。结论SEP监测可提示颈动脉阻断后的脑灌注状态是监测脑血流灌注的理想手段,但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术后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