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正临床资料病人,女性,49岁。因间断性咳嗽、气短20d入院。既往3年前因摔伤至右侧胫腓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20 d前出现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气短逐渐加重,活动时明显,在当地医院行右侧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共引出胸腔积液3000mL,起初为暗红色,之后为淡黄色。入院时查体:右下肺呼吸音低,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实验室检查:胸水常规:黄色、浑浊、比重1. 018、李凡他试验阳性、白细胞600个/ul、淋巴细胞80%、中性粒细胞20%。胸水生化:总蛋白27. 2g/L、腺苷脱氨酶5u/L、乳酸脱氢酶211u/L、葡萄糖6. 12 mmol/L。血沉:50 mm/h。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3. 39ng/mL。  相似文献   
2.
<正>胸壁结核是继发于肺或胸膜结核感染的肋骨、胸骨、胸壁软组织结核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胸壁疾病,常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患者,男性较多。病变好发于乳腺与腋后线之间的第3~7肋骨处~([1])。临床表现为冷脓疡或慢性窦道,往往继发于肺、胸膜或纵隔的结核病变,仅为结核病的局部表现~([2])。笔者回顾2例胸壁结核囊性变患者的病历资料,病灶囊性变是胸壁结核中的一种特殊病理改变,其术中所见不同于普通胸壁结核,手术方式与常规胸壁结核病灶清除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及对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8年06月西安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17例为肺结核合并肺癌,对照组36例为肺癌,术后随访至2019年06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吸烟情况、肿瘤标志物、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生存期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症状、肿瘤标志物、结核感染T细胞检验、结核抗体、肿瘤位置、吸烟指数、体力状况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前明确诊断率(47.1% vs 27.8%,P=0.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方式[(常规开胸9例,胸腔镜6例,中转开胸2例) vs (常规开胸10例,胸腔镜25例,中转开胸1例),P=0.043]、手术切除范围[(亚肺叶3例,肺叶3例,肺叶及淋巴结清扫11例) vs (亚肺叶1例,肺叶1例,肺叶及淋巴结清扫34例),P=0.021]、切口长度[15.0 cm(6.5,23.5)cm vs 6.5 cm(5.0,11.5)cm,P=0.006]、术中冰冻病理确诊率(17.6% vs 63.9%,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年、3年、4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Log-rank test χ2=0.091,P=0.763)。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术前明确诊断率低,术中冰冻病理送检率低,术中易漏诊肺癌,根治性切除率低;肺结核合并肺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与单纯肺癌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BACTEC MGIT 960(简称“MGIT 960”)和荧光PCR熔解曲线法(简称“PCR熔解曲线法”)对结核性脓胸不同手术标本进行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搜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15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经术前胸腔穿刺标本MTB MGIT 960阳性且MPB64单克隆抗体测定为MTB菌株,或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典型结核肉芽肿性炎伴干酪样坏死确诊)。不同手术标本(病灶组织、脓液各150份)分别进行MGIT 960液体培养和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PCR熔解曲线法行核酸及耐药基因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技术检测不同手术标本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以及两种技术同时进行耐药性检测的40份病原学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 300份手术标本(脓液和组织),PCR熔解曲线法核酸检测MTB的总体阳性率(44.0%,132/300)明显高于MGIT 960(18.0%,54/300)(χ2=47.405,P=0.000);但前者检测组织标本的阳性率[50.0%(75/150)]明显高于脓液标本[38.0%,(57/150)](χ2=4.383,P=0.048),而后者检测组织标本的阳性率[12.7%(19/150)]明显低于脓液标本[23.3%(35/150)](χ2=5.781,P=0.024)。进一步分析MGIT 960、PCR熔解曲线法和两种技术联合检测对150例患者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只要其中1种方法检测为阳性即判定该例患者为病原学阳性),结果显示:前者阳性率[30.7%(46/150)]明显低于后两者[分别为66.7%(100/150)、70.7%(106/150)](χ2值分别为38.908,48.009;P值均为0.000),而后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8,P=0.455)。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耐药性检测的40份病原学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MGIT 960和PCR熔解曲线法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检出率分别为20.0%(8/40)和17.5%(7/40)、17.5%(7/40)和15.0%(6/40)、17.5%(7/40)和17.5%(7/40)、17.5%(7/40)和22.5%(9/40)、5.0%(2/40)和7.5%(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82、0.092、0.000、0.313、0.213,P值均>0.05)。结论 结核性脓胸患者术中病灶送检PCR熔解曲线法核酸检测MTB的总体阳性率明显高于MGIT 960培养,且组织标本送检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高于脓液标本,耐药检出率与MGIT 960表型药敏试验相近,可快速检测病原学及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对裸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于每只裸鼠左侧腋部皮下注射0.2 ml H1993细胞悬浊液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G组)、TPT低剂量组(LG组)、TPT中剂量组(MG组)和TPT高剂量组(HG组),每组20只。TPT给药组以TPT灌胃,剂量依次为0.5、1.0、1.5 mg/(kg·d)。CG组裸鼠灌胃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给药30 d。记录各组裸鼠的体重、死亡情况、肿瘤体积、瘤细胞凋亡率。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Ki-67抗原(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胱抑素C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30 d时,LG组、MG组和HG组裸鼠体重明显高于CG组,死亡率明显低于CG组(均P<0.05)。与CG组比较,LG组、MG组和HG组裸鼠Ki-67、VEGFC、MMP-2、胱抑素C表达水平,以及肿瘤体积、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肿瘤抑制率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TP...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异烟肼冲洗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患者80例,依据手术后创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创面采用VSD联合异烟肼冲洗)与B组(创面采用异烟肼冲洗+创面换药),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第1周残腔缩小百分比、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治疗总体有效率及再次破溃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A组患者第1周残腔缩小比例为(60.03±12.63)%,高于B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30±3.33)d,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第3天VAS疼痛评分为(2.80±0.95)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VAS疼痛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B组;再次破溃率为2.50%(1/40),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VSD联合异烟肼冲洗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创面,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能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提高治愈率,降低再次破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在治疗进展期胃癌中的疗效、合理的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9月至2007年10月行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病例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行根治性切除48例,姑息性切除8例,姑息性手术患者均在术后3年内死亡,本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2.9%(24/56)。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2例,反流性食管炎5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或控制。结论: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但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手术后急性肺栓塞(APE)的易患因素、表现特点以及漏诊因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术后APE的早期认识并增强预防观念.方法 对43例外科手术后APE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类别、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APE存在明显易患因素;常发生于术后2周之内;常见于恶性肿瘤(53.5%,23/43)、骨科(27.9%,12/43)等手术后;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以胸闷、呼吸困难最常见(93.0%,40/43),与其他术后症状相似,易漏诊、误诊.结论 手术是APE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术前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术后加强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术后APE的发生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