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至2017年经病理证实的1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毛细胞星型细胞瘤中,5例呈囊实性改变,4例呈实性改变,1例呈囊性伴壁结节改变且结节明显强化。术后病理显示,镜下可见疏松区与致密区双极性分布,且比例各不相同,部分可见血管增生及嗜酸性小体。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多为囊性壁结节型或实性肿块,不同类型的肿瘤镜下显示疏松区与致密区比例不同,强化程度与其毛细血管通透性密切有关,熟悉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并与相关病理联系,可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瘤、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要点。 结果:4例病例中,女性2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61~73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其余2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病灶体积较大,最大径从4.9~17.1cm不等。CT平扫肝脏病灶均呈均匀低密度,边界尚清,CT增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未强化区,动脉期肿块内可见强化的血管走行影,但无明显受侵征象。4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肝脏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且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型。 结论:肝脏淋巴瘤临床特点大多不具有典型性,但CT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低密度肿块,无明显强化,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诊断肝脏原发性淋巴瘤之前,需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肝脏浸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囊性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囊性脑膜瘤,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6~70岁,平均49.7岁,行颅脑MRI平扫和增强,其中3例加做MRS,结合手术病理,采用Nauta分型分析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特点.结果:囊性脑膜瘤主要位于大脑凸面,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MRI多表现为实性肿物伴有大小不等的囊变区,实性部分以等或长T1长T2信号为主,囊性部分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囊壁可有或无强化.本组17例中,Nauta I型7例,NautaⅡ型8例,NautaⅣ型2例.结论:囊性脑膜瘤较为少见且不易于与其他颅内囊室性病变进行鉴别,磁共振常规扫描结合增强扫描及MRS有助于对该疾病正确诊断,同时对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CT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为PHN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检索近10年来有关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文献,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例均行CT检查,单发1例,多发3例,肿瘤最大径4.1 ~ 16.lcm.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囊变坏死明显,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可呈持续性强化,也可表现为“快进快出”.血清学检查中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绝大多数为阴性,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多呈阳性.结论:PHNEC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肿瘤,最终诊断虽需病理证实,但PHNEC的CT及血清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结合血清学指标检测可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从而指导临床进行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并文献回顾.2例患者均行腹部 CT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仅行CT增强.结果: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39~57岁,平均46岁,2例位于肝左叶,2例发生于肝右叶.CT平扫呈低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或模糊,大小3.5~13 cm;增强扫描动脉期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边缘强化.4例动脉期均可见粗大迂曲血管位于肿瘤边缘.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或持续性明显强化.2例含有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肝脏PECom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断该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 CT 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精原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观察病变的大小、密度、强化、边界、病理等影像及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5例病变均发生于男性,年龄16~66岁,中位年龄27岁,病变形态不规则,其中前上纵隔3例,前中上纵隔及后纵隔各1例,体积巨大,最大径约3.5~9.9cm,症状以胸部不适、疼痛或头颈部憋胀等多见。2例病变呈均匀低密度影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于确诊1年后出现肝脏转移灶;3例低密度病灶内可见点片状更低密度区,肿块实质呈轻度或渐进性强化,临近血管不同程度地受压移位,以腔静脉为著,其中1例病灶可见大量迂曲血管影,并伴有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青少年男性伴有前纵隔巨大肿块,密度较均匀且轻中度强化,病灶内见不同程度血管影时,排除继发性病变外应考虑到精原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胎儿脑干常用磁共振成像(MRI)生物学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建立MRI评估正常胎儿脑干发育的量化指标.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前胎儿脑MRI资料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测量胎儿脑干各部分高度、前后径及截面积,分析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相...  相似文献   
9.
10.
脑胶质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同时具有胶质瘤和肉瘤成分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约占胶质母细胞瘤的2%,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9%~0.76%[1].病灶多位于幕上,以男性好发,2013年WHO将其归为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亚型.该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前诊断准确性较低.本文通过对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肉瘤的影像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