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黄满婷  雷蕾  李海燕  杨策  聂莹  亢力 《中医杂志》2018,(7):565-568,585
目的探索针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中隐含的穴位与效应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针刺疗法的动物实验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包括针刺穴位和相应的效应数据即功能评分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功能评分和针刺穴位的频次及二者的共现频次,并对其共现情况进行网络图分析。结果共计纳入文献1635篇,涉及针刺穴位223个,相关功能评分指标164项。出现频次前5位的功能评分指标分别为记忆障碍(417)、学习障碍(399)、疼痛(332)、神经病学表现(263)、神经行为学表现(183),出现频次前5位的针刺穴位分别为百会(580)、足三里(495)、大椎(236)、三阴交(166)、肾俞(153)。对针刺穴位和功能评分进行列间统计,获得两者的相互共现频次,构建二者共现关系网络图,其中功能评分结点度前3位分别为记忆障碍(84)、学习障碍(81)、神经病学表现(79),针刺穴位结点度前3位分别为足三里(81)、百会(51)、三阴交(48)。结论穴位的实验效应与其理论上的基本功效有相通之处,且同一性质的功能指标相关穴位基本一致,不同性质的功能指标相关穴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 分析针刺实验文献中针刺对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78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科技数据库有关针刺动物实验的文献,筛选出与针刺对脑缺血动物模型基因蛋白表达影响相关的文献,人工提取文献中的穴位和基因蛋白指标,规范化处理后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计算分析并可视化展示.结果 获得符合研究范围的文献350篇;获得穴位79个,频次最高为百会;获得基因蛋白180个,频次最高为BCL2;关联规则计算得最常用组穴为足三里、曲池;复杂网络计算得与脑缺血损伤或康复机制关系较密切的基因/蛋白为热休克蛋白70、BCL2、CASP3、BCL2相关X蛋白.结论 针刺穴位可通过多条途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督脉和阳明经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95—2015年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发表的有关分子水平生药研究的论文以及上海知识产权(专利)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授权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发现经历了20年的发展,该领域论文总量达22 462篇,论文基金资助率达63%;涉及50家核心研究机构、888位核心作者、18种核心期刊;授权专利有496项,涉及中药材90种。从论文和专利的数量,期刊、机构和作者群的规模以及领域分类的广泛程度上,都说明分子生物技术与生药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形成一个发展迅速、富有前景的交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相关论文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梳理并探讨了分子生物技术在我国生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历程与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分子生物技术的引入是生药学现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已形成稳定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中药分子鉴定、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药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保护、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道地药材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与育种等7个方面;知识产出具有可持续性,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独立的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刺实验文献中穴位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三大数据库中的针刺动物实验文献。筛选出单纯针刺对动物机体内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研究的文献,按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整理文献。采集文献中的有效穴位及相应的基因名称,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Cytoscape3.3.0软件及MECODE复杂网络算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符合研究的文献2136篇,穴位233个,分子793个;频次排在前十的穴位为足三里、百会、内关、水沟、大椎、三阴交、肾俞、曲池、风府、阳陵泉;频次排在前十的分子有:BCL2、FOS、BDNF、Bax、CASP3、TNFA、GFAP、NGF、HSP70、IL1B;频次排在前五的穴位配伍有大椎-百会、水沟-百会、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水沟;穴位足三里处于穴位-基因网络的中心位置;通过复杂网络的模块分析发现,一些穴位与一些通路相关的基因落入同一网络模块中。结论:本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是针刺实验研究的最常用穴位,足阳明胃经可能与代谢通路关系密切,这一发现可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量针刺实验数据散在于海量文献中,有待系统分析和挖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文献大数据的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网址http://xwcjxy.cintcm.com/pviewer/),对于涉及不同实验来源的数据集及其形成的包括机体器官(功能评分)、组织细胞(微观机能)、分子网络等各级水平的穴位刺激效应数据进行抽取,依据数据及其内在关系,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形和图表来表示针刺效应错综复杂的过程。截止2019年,平台纳入文献14284篇,可视化展示内容涉及针刺穴位459个,针次穴位频次累计19943次,功能评分、微观机能、分子水平等针刺效应频次累计7565次。本文对平台的文献检索、筛选以及多种可视化展示功能进行了详述和示例,以期为科研人员前期筛选文献、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提供辅助支持,为针刺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规范化的数据支持及可视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