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苍南地区前列腺癌(PCa)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至2016年PCa患者64例(PCa组)和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72例(BPH组)作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存档石蜡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16表达情况;第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2016年患者尿液中高危型HPV,电镜观测部分患者活检新鲜组织标本。结果PCa组石蜡标本中HPV16/18和p16阳性率均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尿液中高危型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10例PCa新鲜组织标本中4例可见病毒样颗粒,7例BPH新鲜组织标本均未见病毒样颗粒。结论本地区PCa患者HPV16/18的感染率高于BPH患者,HPV16/18的感染可能是本地区PCa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7岁,发现左侧腰部肿物2个月,于2017年12月13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现左腰部有一肿块,约桂圆大小,无疼痛,2个月后肿块逐渐增大,略感不适。体检:左侧腰部皮下可触及一大小5.0 cm×5.0 cm×2.0 cm肿块,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可,于2017年12月14日行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未进一步治疗。术后2个月余,肿瘤复发,于2018年2月5日再次入院行肿块扩大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大小2 cm×2 cm×1.5 cm,切缘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为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即(BI-RADS)在应用超声检查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的120例乳腺肿块患者(女性)为观察对象,均行双侧乳腺检查,同时再应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予以评价分析,且全部患者均属BI-RADS3-5类别,参考金标准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依据.结果 在120例乳腺肿块中,经BI-RADS评价确认为3类共38例,经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证实良性36例(94.74%)、恶性2例(5.26%);经BI-RADS评价确认为4类共46例,由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证实良性29例(63.04%)、恶性17例(36.96%);经BI-RADS评价确认为5类共36例,由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证实良性2例(5.56%)、恶性34例(94.44%).结论 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均能够较好描述与评价乳腺各级病灶,非常有助于对乳腺疾病影像诊断特异性的提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3位,青年人胃癌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的特性,作者自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对本院通过胃镜病理活检的青年人胃癌29例与中、老年人胃癌584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青年人胃癌临床、胃镜病理特点,为积极开展青年人早期胃癌诊治工作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35例食管乳头状瘤的病理、胃镜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食管乳头状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共27例(占77.14%);临床多无特异症状;镜下鳞状上皮层次增加,其中20例见挖空细胞(占57.14%),2例见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结论:黏膜慢性炎症在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生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苍南地区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经肠镜活检证实的473例结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比较分析青年和中老年结直肠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36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25例(69.44%),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的病变部位、分化程度、粘液腺癌发病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苍南地区青年人结直肠癌男性发病率高;与该地区中老年人相比,青年人结直肠癌更好发于直肠,且粘液腺癌占比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桃仁承气汤治疗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损伤的效果,探讨其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百草枯中毒提供依据。方法1)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桃仁承气汤对照组、PQ模型组、桃仁承气汤治疗组。PQ模型组、桃仁承气汤治疗组予PQ溶液(100 mg/kg)灌胃染毒;桃仁承气汤治疗组染毒后3、9、24、48 h予桃仁承气汤灌胃(5.13 g/kg);空白对照组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桃仁承气汤对照组予桃仁承气汤3、9、24、48 h灌胃。PQ灌胃后72 h,处死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高迁移族蛋白(HMGB1)变化情况;开胸取肺组织,测肺干/湿重比(D/W)比值;观察肺病理变化并评分。2)同样方法构建模型和分组,观察并记录PQ中毒大鼠一般状况;30 min后观察记录染毒后72 h各组死亡数,计算各组大鼠生存曲线。结果与PQ模型组比较,桃仁承气汤治疗组D/W比值明显上升,肺病理学评分下降,TNF-α、IL-6、HMGB1水平明显下降,SOD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PQ模型组大鼠中毒后72 h存活率为60%,低于桃仁承气汤治疗组的90%(P<0.05)。结论桃仁承气汤能延长PQ中毒大鼠的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反应、过氧化损伤等,抑制HMGB1,减轻PQ中毒肺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