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西医疗效亦不容乐观,但"脑-肠轴异常"理论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此恰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且中医理论认识更深、更广。基于"脑-肠轴"学说,以针刺头针胃区和头针肠区作为切入点,运用"调神针法"调节"脑神"进而调节"五脏神",以达到阴平阳秘,百病不生的状态,从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中药对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 failure,ALF)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单次腹腔注射构建ALF大鼠模型,125只SD大鼠以是否接受造模和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清热化瘀中药组;每组再以36、96h两个时间点继续随机分为1、2两个亚组,共8组,其中亚组1用于造模后36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亚组2用于观察96h内大鼠的生存率.以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全自动血凝分析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常规HE染色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清热化瘀中药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6、71.9、83.3h;log-rank检验提示清热化瘀中药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模型组(2=4.428,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P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在血清ALB和CH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高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损伤程度积分明显下降(1.84±0.13,2.85±0.20vs3.56±0.24,均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中药可显著减轻D-GalN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并降低ALF模型大鼠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期,对ALF患者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气、阴阳平衡学说、五行学说等角度为切入点,从整体观方面揭示乙肝病毒变异后的发病本质,挖掘温补正气法指导乙肝病毒变异后的补救治疗意义,指出本病以变异且活跃的乙肝病毒被再次诱发,且无力透邪外出之正气相对亢进,以致邪正持续激烈交争为特点,提出以温补因势利导为重,以驱邪直挫邪势为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简析"引归法"的历史源流和理论认识,结合其现代临床运用,发现"引归法"主要是通过引导机体气、血、水、火、阴、阳归于原位,恢复脏腑的正常气化,从而使阴阳各归其位的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有关自然史研究表明,如不给予有效干预,约25%~40%的慢性HBV感染者最终将死于包括肝衰竭在内的HBV相关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调神针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肝郁脾虚证)疗效及血浆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入组病例随机分到治疗组及对照组,各为54例.治疗组给予真刺头针胃区(双)和头针肠区(双),假刺天枢(双)、足三里(双)、太冲(双)治疗;对照组给予真刺天枢(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假刺头针胃区(双)和头针肠区(双)治疗.疗程均为4 wk.观察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浆SP、VIP水平.结果:共有96例(治疗组49例)患者完成4wk的研究.临床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9.80%(44/49)vs65.96%(31/47),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开始前明显降低[(26.4±3.6)vs(8.5±1.8);(25.3±2.5)v s(15.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大[(8.5±1.8)vs(15.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血浆SP、VIP水平均较治疗开始前明显降低:两组SP:[(43.68±15.15)vs(22.08±11.47);(45.24±15.07)vs(34.52±14.76)];两组VIP:[(38.44±13.57)vs(16.31±13.72);(37.13±10.19)vs(25.47±1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P、VIP水平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大[(22.02±11.47)vs(33.52±14.76);(16.31±13.72)vs(25.47±1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治疗组、对照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例及血清学转换患者.结论:调神针法可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泻型IBS(肝郁脾虚证)疗效,且优于传统针灸疗法;调神针法可通过影响血浆SP、VIP含量进而通过调节脑-肠轴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泻型IBS(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扶正透邪方联合耐拉米夫定治疗耐药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对HBV-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30例耐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扶正透邪方(黄芪30 g,三七5 g,苦参5 g,叶下珠15 g,三叶香茶菜15 g)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功复常率、HBV-DNA复常率、HBeAg血清学应答及HBV-YMDD位点的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24周的临床研究。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生物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HBe Ag血清学应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未发现变异位点恢复,治疗组发现1例变异位点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透邪方可提高耐拉米夫定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有可能促进HBV-YMDD变异位点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肾方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_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_1,HMGB_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含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6例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方法设计,将纳入的66例患者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结肠透析和安慰剂灌肠。治疗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结肠透析和温肾方灌肠。疗程均为10日。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水平、数字连接试验(number connect test,NCT)时间、数字符号试验(digit-symbol test,DST)评分及血氨水平,外周血HMGB_1,TLR4含量。治疗结束后,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在血氨下降幅度,肝功能恢复程度,NCT时间下降幅度,SDT评分增加程度以及患者清醒时间缩短幅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外周血HMGB_1,TLR4含量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温肾方可显著提高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_1,TLR4含量,进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血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典型病例诊治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扈晓宇教授不联合抗病毒西药、单用"温肾法"治疗超高ALT(20ULNALT30ULN)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超高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以肾虚正弱,伏邪鼓动,诱发无力透邪外出的正气相对亢进,进而导致邪正持续性地激烈交争为特点;治疗当以"温肾"之法为主,根据本病特点创制"温肾方",以补为主,补透兼施,标本兼顾,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化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HBV-DNA、Fibroscan弹性值及IL10、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温化方的保肝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单盲、空白对照的研究方法,将30例慢性HBV携带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采用温化方,对照组14例口服安慰剂,治疗12周后,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携带HBV-DNA、Fibroscan弹性值及血清IL10、IL17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BV-DNA、Fibroscan弹性值明显降低、血清IL10、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化方对脾肾阳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同时对携带者的肝组织纤维化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通过平衡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IL10、IL17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