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王蓓蓓  顾恪波 《河南中医》2009,29(11):1125-1126
便秘是一种内科常见病症,多见于老年患者,而以大便秘结不通,或虽通而干结,或排便不爽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从气、血、阴、阳着手,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施治。然别有一种便秘,不在此四者之内,为前人所罕涉及者,湖北痰病名医朱曾柏就指出“痰湿、痰浊蕴积肠中,阻碍腑气通降而造成长期排便艰涩不畅”者为“痰秘”,其特点是大便秘而不结,呈稀糊状或裹有粘液,排便不爽,如用攻下或润下等法虽可畅下一时,  相似文献   
3.
从三焦论治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恪波 《北京中医药》2009,28(7):552-553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喘证往往是呼吸科重病患者急迫之所在、性命之所悬.目前认为,喘证可从虚、实两方面论治,但可见寒热转化、虚实错杂.故属内科难治病证之一[1] .  相似文献   
4.
孙桂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潜心研习和临床实践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宏富,认为胃癌可从"恶肉"和"恶疮"论治,扶正祛邪、去腐生肌,验之临床,疗效卓著,其融古汇今、中西合璧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顾恪波 《北京中医》2009,(2):110-112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素问·咳论》中早就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拿来套用于喘证论治,亦不为过,实际上“喘不离于肺,亦不独于肺”。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内科常见病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黄疽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及治则。  相似文献   
7.
孙桂芝教授从“肿疡”角度论治恶性肿瘤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桂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潜心研习和临床实践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宏富,疗效卓著,深受广大患者及行业同仁信赖与推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略有所得,现简介其从"肿疡"角度论治恶性肿瘤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8.
9.
雷公藤具有广泛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在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研究中发现,其主要药效成分为雷公藤甲素(TPL)及雷公藤红素(Celastrol)。通过综述TPL及Celastrol的抗MM作用机制,发现二者均有良好的抑制MM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同点。二者作为同一中药的不同组分,如何在MM治疗中协同发挥作用、会不会产生竞争性抑制,目前尚不甚清楚,二者的毒副作用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辨病辨证防治脂肪肝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恪波 《北京中医药》2009,28(6):428-430
近来研究认为,脂肪肝(fatty liver)多属本虚标实,主要表现为肝、脾、肾亏虚及气滞、血瘀、痰凝,因此,多主张运用疏肝理气、健脾益肾、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积导滞等方法 ,但实际对何为"肝"、何为"脂"缺乏更深了解.本文试将西医观察到的客观病理生理现象与中医脏象学理论进行类比,认为西医的肝的功能,总体与中医脾的"运化、升清、调节水液代谢、统血、主肌肉",乃至"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等有相似或相通之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本质就是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凝聚,与脾不运化津液而导致痰浊留着相类似,因此,治疗时应"以脾为中心"、以临床客观症候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防治方案,把辨病辨证真正结合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