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正>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血管的通透性,影响炎症细胞的局部浸润。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1]。多项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Tie)系统在调节血管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CHF)的疗效及对BNP(B型利钠肽)、CRP(C反应蛋白)、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TI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CHF患者120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实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BNP、CRP、MMP-9、TIMP-1水平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仅为88.33%,显著低于观察组(98.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NP、CRP、MMP-9、TIMP1水平和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的BNP、CRP、MMP-9水平和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TIMP-1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1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低BNP、CRP、MMP-9水平和高TIMP-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姚羽  徐向炜  陈文璐 《中国药事》2017,31(6):637-641
目的:研究玻璃安瓿与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中的可见异物,测定玻璃安瓿的线热膨胀系数及三氧化二硼含量,并观察不同灭菌温度下玻璃安瓿内表面玻璃屑的脱落情况。结果:玻璃安瓿的线热膨胀系数、三氧化二硼含量及制剂灭菌温度均影响玻璃安瓿的质量。结论:玻璃安瓿对制剂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应选用优质包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鸦胆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潜在药效成分及其分子生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询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查询UC的靶点。找出成分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作为鸦胆子治疗UC的潜在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得出潜在靶点间互相作用关系图;使运用ClueGO插件对潜在靶点进行相关通路分析。结果鸦胆子治疗UC的活性成分有37个,并通过影响PTGS2、IL6、PPARG、AKT1、JUN、EGFR、STAT3、MMP9、MMP2、HIF1A、PTPRC等41个关键靶点,调节HIF-1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癌症相关通路以及其他疾病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鸦胆子治疗UC可能主要通过木犀草素、亚油酸、棕榈酸等成分调控PTGS2、IL6、AKT1、EGFR、STAT3、HIF1A药理学研究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术后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CI术,实验组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及参麦注射液,比较2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检测2组术前及术后3 d血清肌钙蛋白(c Tn I)及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治疗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无复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c Tn I、LDH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 05),且实验组c Tn I、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及NO水平显著上升(P均0. 05),且实验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无复流发生率,同时改善其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技术研究荆防颗粒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机制。方法在TCMIP、TCMSP数据库中查询荆防颗粒药材的性味归经及成分,并通过Pub 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成分对应的靶点信息;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收集冠状病毒相关靶点。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后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材-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图,筛选荆防颗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荆防颗粒活性成分139个,与冠状病毒共同的靶点27个,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发现,荆防颗粒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成功构建了"药材-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如β-谷甾醇、啤酒甾醇、异鼠李素、橙皮素、木犀草素等与关键靶点VEGFA、IL6、TNF、PPARγ、APP、ACE2及SARS-Co V-2 3CL水解酶的亲和力较好。结论荆防颗粒通过多味中药配伍发挥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其抗冠状病毒感染机制可能是通过β-谷甾醇、啤酒甾醇、异鼠李素、橙皮素、木犀草素等成分作用于VEGFA、IL6、TNF、PPARγ、APP等靶点,调控癌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