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形态和生理两个层面了解三七种子休眠和萌发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三七种子科学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视镜观测种胚发育情况,利用HPLC-MS测定不同后熟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种子收获时,种胚已经初步分化但未发育完全,在三七种子后熟过程中,脱落酸(ABA)的含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赤霉素(GA_3)和反式玉米素(tZT)先升高后降低,生长素(IAA)持续升高,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无明显变化规律。后熟30天,GA_3/ABA、tZT/ABA和IAA/ABA的比值逐渐升高,其变化趋势与种胚长度和胚率的增加呈正相关,表明GA_3、tZT和IAA对三七种子萌发起到促进作用。结论:种胚发育不完全以及抑制物ABA的存在,可能是导致三七种子形态生理休眠的主要原因,内源激素之间平衡关系的改变是调控三七种子休眠解除与萌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三七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d四种三萜皂苷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15%A→20%A,5~30 min,20%A→23%A,30~50 min,23%A→40%A,50~55 min,40%A→40%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d分别在0.122~2.440μg、0.524~10.480μg、0.454~9.080μg及0.370~7.40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野三七药材中4种三萜皂苷成分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83%、99.28%、100.82%、99.06%;RSD分别为1.34%、1.05%、1.14%、1.5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首次用于野三七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3.
灯盏花黄酮合成酶II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为菊科飞蓬属多年生植物,是云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药用植物之一,灯盏乙素(scutellarin)是其主要药用成分之一。目前对灯盏乙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尚缺乏了解。 方法: 该研究利用RT-PCR,3'-Race和5'-Race克隆得到了灯盏花黄酮合成酶Ⅱ基因(FSⅡ)的cDNA全长序列。 结果: 灯盏花灯FSⅡcDNA最大开放阅读框(ORF)长1 557 bp,编码518个氨基酸残基,定名为EbFSⅡ。Blastp发现,EbFSⅡ与绿毛山柳菊Hieracium pilosella,Cynara cardunculus var. scolymus,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非洲菊Gerbera hybrid cultivar,大丽花Dahlia pinnata和六倍利Lobelia erinus等FSⅡ的同源性最高,最大一致性为72%~84%。 结论: 与已报道的植物CYP93B亚家族构建进化树发现,灯盏花EbFSⅡ与直接催化黄烷酮转化为黄酮的CYP93B成员聚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断灯盏花EbFSⅡ也具有相似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人参连作障碍消减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作障碍制约参地资源,严重威胁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栽培地土壤理化性状劣变、化感物质累积、农残及重金属增加、养分失衡、根际微生态系统失调和土传病害增加等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重要因子,其中病虫害是关键因素之一。人参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种类较多,已报道的病害有40多种,连作参地土传病虫害尤为严重。该文综述近年来人参栽培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途径,试图从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人参连作障碍的消减策略,为人参连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三七的经济产量,成为阻碍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主要病害的病原、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阐述了三七病害防治应基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害防治体系,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进而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野三七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分析及其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野三七Panax vietnamensis var. fuscidiscus(PVF)转录组中的SSR位点信息,并设计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以期为野三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工具。方法 利用MISA工具筛选了野三七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26 758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Primer3设计SSR引物,并随机选择30对SSR引物对13株不同来源的野三七进行多态性扩增分析。结果 在野三七的转录组中,共搜索到21 320个SSRs,分布于17 780条unigenes,SSR位点出现频率为16.82%。SSRs位点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类型,占总SSRs的52.52%;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基序(28.08%)。SSRs所包含的重复基元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AG/CT和AT/AT是优势重复基元类型,占总SSRs的46.25%。利用Primer3共设计出39 336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29对(96.67%)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15对(50.00%)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13个材料分为2类。结论 野三七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丰富;大量的SSR为其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有机肥与中微肥施用对三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有机肥与中微肥(钙、锌、硼)对三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三七栽培合理施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设置对照(CK)、有机肥(OM)、锌肥(ZF)、硼肥(BF)、石灰(LF)5个施肥处理,进行两年连续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三七生物学性状、产量与皂苷含量。结果:有机肥使用对三七生物学性状无显著影响;微肥显著提升三七花茎长,其中ZF显著提升单花重但降低花序直径,BF作用与ZF相反;LF显著提升茎粗并降低株高。各处理均极显著提高三年七存苗率,提升幅度以LF(20.49%)最高,ZF(16.80%)和OM(16.40%)次之,BF(13.08%)较小。虽然OM、ZF、BF会造成三七单株根重下降,但各处理最终产量均优于对照组,其中BF与LF增产超过17%,达极显著水平。除OM造成总皂苷产出量下降外,其余处理总皂苷产出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与中微肥有助于三七产量提高,但有机肥造成的三七总皂苷产出量降低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灯盏花不同部位中绿原酸、灯盏乙素、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及4,5-二咖啡酰奎宁酸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 (4.6 mm×250 mm, 5 μm)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3% 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12%~15% A,10~32 min,15% ~15% A,32~33 min,15%~20% A,33~ 50 min,20%~22% 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35 nm与327 nm,柱温30℃。 结果: 绿原酸(1)、灯盏乙素(2)、3,5-二咖啡酰奎宁酸(3)及4,5-二咖啡酰奎宁酸(4)分别在0.050 1~1.002,0.165 9~3.318,0.049 7~ 0.994,0.048 7~0.974 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灯盏花药材中4种有效成分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3%,99.68%,98.78%,99.06%,RSD 分别为0.94%,0.49%,1.1%,0.81%。 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用于灯盏花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 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 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代 谢调控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介绍了以达玛烷型为主的几类四环三萜皂苷的代谢合成途径以及利用基因工程 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皂苷次生代谢框架、准确定位次生代 谢及其关键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生真菌是一类新的且多样性十分丰富的菌种资源,其定殖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会引起宿主植物发生明显的外在感染症状,并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体内,其产生的很多代谢产物是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就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其应用进行了归纳与讨论,并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