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东省东莞市虎门老年人肺部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状况,为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合理抗感染提供用药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住院部各科室老年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老年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菌共936株(除去重复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85.90%),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8.01%)、真菌(4.59%)和其他细菌(1.50%)。分离率排名前5位的菌株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32.91%)、鲍曼不动杆菌(28.10%)、肺炎克雷伯菌(10.90%)、大肠埃希菌(5.0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4.6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依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差。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及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中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或利奈唑胺的菌株。同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中具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有肺外合并症,并且其他感染相关指标也出现异常。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同时真菌感染也不容忽视,患者临床症状迁延。老年患者身体基础状态欠佳,常有抗菌药物使用暴露史,分离菌耐药率具有一定的人群特征性。针对老年患者抗肺部感染的同时,防治其他合并症也相当重要。定期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化,对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对防止多重耐药菌产生、提高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1943年 Papanicolaou 及 Traut 二氏发表以阴道涂片诊断癌肿以来,细胞学诊断方法始被重视。但远此百年以前即已开始细胞学检查,近廿年来世界各国致力于细胞学检查,才列为临床常用而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由脱落细胞的检查推广到淋巴结、脾、肝、甲状腺、乳腺及其他部位穿刺或组织印片的检查,主要为诊断肿瘤。Cardozo 氏介绍之穿刺取材及 May-Grǜnwald-Giemsa 染色法,细胞染色鲜艳而清晰,且可与血原细胞比较,良性与恶性瘤细胞亦易区分,较之 Papa-  相似文献   
3.
急诊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总结和分析急诊科发生的护理纠纷的原因.结果 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主要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护士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低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价值观念提高,患者本身不配合,不切实际的期望值等.结论 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强化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责任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掌握沟通技巧等,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减少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周强  张文  钟秀芳  黄宪章 《广东医学》2008,29(11):1826-1828
目的 检测3代头孢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的表型及基因型,了解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最佳检测底物及耐药机制,以利于耐药性的控制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广东省中医院来自各种标本对3代头孢耐药的大肠埃希菌242株,用双纸片确诊法检测ESBLs;标准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 test)检测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对ESBLs阳性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并测序。结果 检测ESBLs的最佳底物是头孢噻肟。242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146株,占60.3% ,产酶株对头孢噻肟等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不产酶株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但亚胺培南对所有产酶株都敏感。146株产ESBLs细菌中,120株产CTX-M型β-内酰胺酶,52株产TEM型β-内酰胺酶,12株产OXA型β-内酰胺酶,除66株为CTX-M单独存在外,其余均与TEM、OXA共存。结论 临床资料及药敏资料证明产ESBLs大肠埃希菌是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细菌,且呈多重耐药,治疗中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最可靠的;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程度也较高,应适当增加剂量,并可与阿米卡星联合应用。表型为产ESBLs的菌株中,主要基因型为CTX-M型β-内酰胺酶,其次为TEM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广东省中医院产SSBL革兰阴性菌的表型,了解产SSBL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机制,以利于耐药性的检测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196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00株,克雷伯菌属63株,阴沟肠杆菌33株),用双纸片确诊法检测ESBLs;改良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结果广州地区革兰阴性菌中ESBLs检出率为35.8%,AmpC为3.57%,SSBL为1.53%。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产ESBLS和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全部表现为多重耐药,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产SSBL革兰阴性茵是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细菌,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ESBLS和AmpC酶,治疗中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最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些新型抗生素的诞生和不断进入临床治疗领域,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株越来越多.一些曾普遍被人们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却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出现了耐药菌株,且随着时间推移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耐药株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IVF-ET微刺激方案的肾虚痰瘀型PCO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例。空白对照组患者给予微刺激方案,中药组在空白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附蛭化痰汤,针药结合组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检测三组患者HCG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孕酮(progesterone,P)、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雌二醇(estradiol,E_2)水平。阴道超声检测三组患者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比较三组患者进入周期后取卵数、受精数及优质胚胎数。结果:HCG日针药结合组E_2水平高于中药组及空白对照组,且中药组E_2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组在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上低于中药组及空白对照组,且中药组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组及中药组的优质胚胎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能提高IVF-ET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形态,降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PI、RI,增加优质胚胎率,进而改善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8.
《傅青主女科》乃清代著名医家傅青主学术思想的汇集,亦是后人学习中医妇科的经典著作之一。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一词在《傅青主女科》中并无记载,其中“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少”“不孕”“脏躁”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DOR较为相似。“调经”“种子”篇治疗多注重补肾治本,首提“疏肝解郁”,兼顾脏腑同调,对临床治疗DOR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徐莲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DOR发病根本在肾虚,与肝关系密切,治疗兼顾心脾,注重脏腑同调。本文将对傅青主“调经”“种子”思想辨治DOR思路及应用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一些新型抗生素的诞生和不断进人临床治疗领域,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株越来越多。一些曾普遍被人们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却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出现了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肾虚痰瘀型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64例拟行IVF-ET治疗的肾虚痰瘀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在进入IVF-ET前采用电针针刺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患者空白等待1个月经周期后进入IVF-ET治疗。在扳机日检测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S/D)比值]及内膜形态分型,比较两组患者的获卵数、受精卵数、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评价两组患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研究过程中,观察组2例患者脱落或剔除,对照组1例患者脱落,最终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扳机日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参数PI、S/D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获卵数、受精卵数、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质胚胎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观察组患者的HC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针刺治疗能够改善IVF-ET肾虚痰瘀型患者的子宫内膜血流,提高卵巢反应性,增加优质胚胎数,进而提高患者的HCG阳性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