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0篇
  1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患者的外周血血清中,ANG的水平明显升高,血清ANG的水平与这些肿瘤的发展及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检测血清中ANG的水平来预测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情况。此外,ANG对于创伤、烧伤及血循环较差的股骨头、半月板等损伤的修复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人ANG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表达,并作了初步的亚细胞定位。  相似文献   
2.
AD  Giannoukas  N  Labropoulos  FCT  Smith  GS  Venables  JD  Beard  武婕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5):555-560
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相似文献   
3.
维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维A酸类药 (维生素A酸 ,视黄酸 ,Vi tamin Aacid ,retinoicacid)是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在体内代谢后形成的一种形态发生性激素 (morphogenetichormone) ,在多种组织的形态发生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 。由于维A酸类药的多种生物学活性 ,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光老化皮肤、痤疮及部分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治疗。现将有关维A酸类药治疗皮肤病的情况介绍如下。1 维A酸类药物的分类维A酸基本结构由环已烯环、侧链和极性终末基团 3部分组成。维A酸的衍生物很多 ,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柱层析、比色技术测定了大鼠口服及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后的血药浆药浓度-时间曲线,并以梯形法求算出大鼠口服低分子肝系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口服后可快速进入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9.9%,为低分子肝素口服制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克勤  惠婕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1):685-686
<正> 高度腹胀不仅是婴幼儿腹泻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而且见于伴有腹泻的其他疾病。为了明确其病因、诊断、鉴别诊断,特将本院1987年以来在腹泻病程中出现高度腹胀的40例住院患儿作一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 ,对47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患儿进行分析。其中男41例 ,女6例 ,胎龄<37周16例 ,≥37周31例 ,小于胎龄儿4例。发病日龄<24h6例 ,~3天17例 ,~7天9例 ,>7天15例。体重<2500g12例 ,≥2500g35例。有窒息史29例 ,母乳喂养28例 ,未开奶17例 ,2例仅喂糖水。均表现有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型12例 ;呕血5例 ,呕吐咖啡样物29例 ,胆汁2例 ;肉眼血便8例 ,黑便及果酱样便26例 ,腹泻粘液便4例 ;体温波动20例 ;惊厥8例 ,黄疸27例 ,硬肿1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INS)及服糖后2小时胰岛素(Insulin 2 hours after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NS-2H)与高血压发病的风险。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人群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贵州省12个区(县)的48个乡镇共9 280人进行调查,排除基线HbA1c、INS及INS-2H缺失及有高血压病史者,最终纳入1 684例进入分析。中位随访6.23年。采用Cox生存回归分析HbA1c、INS及INS-2H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PAF及Survival计算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结果 HbA1c和INS-2H每升高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1.5%和1.1%。HbA1c高水平组发病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87倍。相比第一分位组,INS-2H第四分位组发病风险增加73.6%。HbA1c水平控制在6.3 mmol/L及以下可降低人群8.6%的发病。INS-2H水平分别控制在8.81 mIU/L、15.60 mIU/L、24.30 mIU/L以下,可降低人群22.6%、11.9%和6.8%的发病。年龄>42岁组的人群中,HbA1c高水平组发病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84倍; INS-2H第二、三、四分位组发病风险分别是第一分位组的2.001倍、2.145倍和2.145倍。男性人群中,HbA1c高水平组发病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760倍; INS-2H第三、四分位组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组的1.828倍和2.116倍。结论 HbA1c及INS-2H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年龄>42岁和男性人群更为敏感。控制HbA1c及INS-2H能有效降低人群高血压发病。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构建具有生物功能的引导骨再生膜时,单一材料因功能不足而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要,因此将多种材料复合已成为目前组织修复工程的一种趋势。目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表征其理化性能和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将0.8 g丝素蛋白溶解于10 mL六氟异丙醇中制备静电纺丝溶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纳米纤维膜(记为SF纤维膜);将0.1,0.3,0.5,0.8 g的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静电纺丝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依次记为SF/1BG、SF/3BG、SF/5BG、SF/8BG纤维膜)。表征5组纤维膜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5组纤维表面光滑、连续且均匀,无串珠样结构,丝纤维之间无明显粘连,均表现出随机排布的无序多孔结构,添加生物活性玻璃后纤维膜的纤维直径减小。傅里叶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检测显示,纤维膜中丝素蛋白与生物活性玻璃的化学结构稳定。SF、SF/1BG、SF/3BG、SF/5BG、SF/8BG纤维膜表面的水接触角分别为105.02°,72.58°,78.13°,79.35°,72.50°。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纤维膜上,CCK-8检测显示相较于SF、SF/8BG纤维膜,SF/1BG、SF/3BG、SF/5BG纤维膜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死细胞染色显示5组纤维膜表面的细胞活力较好,其中SF/5BG纤维膜表面的细胞数量更多、分布更均匀;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相较于SF纤维膜,SF/5BG纤维膜更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纤维膜上进行成骨诱导分化,SF/3BG、SF/5BG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3组(P<0.05,P<0.01,P<0.001);茜素红染色显示,添加生物活性玻璃后纤维膜的钙结节形成增加,并且以SF/5BG组钙结节形成最多。③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和分析。方法 回顾性总结10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并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 本组死亡42例,主要死亡原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疝及原发或继发性脑干缶伤&73.8%),严重的合并伤和并发症以及高龄患者也是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 为了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在伤后早期必须迅速降低颅内高压,避免脑干受压,解除脑疝,并减轻脑水肿;在中后期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记者王建国彭文斌周婕)5月10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在中山召开,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在会议上指出,今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以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狂犬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为重点,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以推动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持续发展。省卫生厅副厅长黄飞作主旨报告时也强调,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省疾控中心、广州市疾控中心和佛山市疾控中心三个SARS检测中心实验室,要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和实验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