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体质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上皮内瘤变的分级及发生风险。结果:不同体质患者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气郁质患者上皮内瘤变发生风险显著升高(P0. 05),其他体质发生风险有上升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 0. 05)。结论:不同的体质容易感染疾病及疾病转归均存在差异,其中气郁质是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胃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和组织抑制物-1 (TIMP-1)的表达,同时总结中医证候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Hp相关胃病的患者256例按照中医证候分型分为脾胃不和证组65例,脾胃湿热证组75例,肝胃不和组65例,脾气虚证组51例。选择同一时期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不同证型胃黏膜Hp感染、炎症影响程度以及活动度情况,观察胃黏膜MMP-7和TIM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脾胃湿热证组Hp阳性率为86.67%,脾胃不和证组为80.00%,肝胃不和证组为86.15%,脾气虚证组为80.39%,4组阳性率经χ~2检验,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患者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与脾气虚证和脾胃不和证比较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胃不和证与脾胃不和证比较,其胃黏膜炎症程度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它3种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黏膜炎症活动度比较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不和证脾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4证候组患者的TIMP-1表达水平均升高(P 0.05),脾胃湿热证组Hp阴性患者MMP-7表达水平升高(P 0.05),脾胃湿热证组中Hp阳性患者MMP-7表达水平低于阴性患者。结论:Hp相关胃病的发病机制与MMP-7及TIMP-1的表达密切相关,不同证候表达的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86例2008年6月—200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7例(湿重于热30例,湿热并重27例,热重于湿10例)、脾气虚证19例,另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血,采用安速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快速法检测Hp感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NF-κB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分别为37.31%和36.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降低,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及脾气虚证组NF-κB表达升高(P<0.05)。脾胃湿热、脾气虚证Hp阳性组NF-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脾气虚证Hp阳性组HSP 70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组(P<0.05)。此外, HSP70、NF-κB表达与Hp感染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7 (P>0.05)。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脾气虚证表达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内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气虚证HP阳性表达的升高,及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表达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正气抗邪”、“邪盛正虚”的作用;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发生的唯一“外邪”因素。  相似文献   
4.
鄢雪辉  郭婷婷  邓志燕  王杰 《新中医》2018,50(12):97-10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配合针灸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2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3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兰索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观察组采用针灸加用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统计分析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胃痛、胃胀、嗳气、少食)变化,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 (PGⅠ)Ⅰ、PGⅠ/PGⅡ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4%、87.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胃痛、胃胀、嗳气、少食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胃痛、胃胀、嗳气、少食各项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胃痛、胃胀、嗳气、少食各项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针灸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有效提高胃蛋白酶原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51例(包括湿重于热22例,热重于湿9例,湿热并重20例),另设健康志愿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安速Hp血清快速检测法判定Hp感染率,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41.18%,21/5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各亚型组Hp感染率分别为45.45%(10/22)、22.22%(2/9)和45.00%(9/20),其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亚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外周血IFN-γ、IL-12、IL-4及IL-10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IFN-γ和IL-12表达呈增高的趋势,而IL-4表达则呈下降的趋势。脾胃湿热证各亚型组比较,均呈现湿热并重组IFN-γ、IL-12、IL-4表达以及IFN-γ/IL-4、IL-12/IL-4比值较湿重于热组、热重于湿组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可能与Th1/Th2平衡改变相关,"湿"和"热"邪可能是介导Th1型细胞因子免疫反应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苇菁  胡玲  鄢雪辉  劳绍贤 《新中医》2014,46(1):218-219
<正>便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通常有热秘、气秘、虚秘和冷秘等,治疗分别以润肠通便、导气行滞、益气养血和温阳通便取效。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和气候的逐渐变暖,湿热所致的便秘逐渐增多,且往往病情缠绵,顽固难愈。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清热芳化、运脾理气之法为主治疗,时获奇效。现将诊治典型顽固性湿热便秘患者1例过程示与同道,不正之处,敬请斧正。青某,女,45岁,家庭妇女,体形偏胖。2009年3月7日初诊,患者便秘反复发作已10年余,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补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补气化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补气化瘀组患者给予补气化瘀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叶酸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病理改变评分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及PGⅠ/PGⅡ(PGR)变化情况。结果 补气化瘀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0% vs. 70%,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胃黏膜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补气化瘀组患者的肠上皮化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GⅠ、PG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G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补气化瘀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可改善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病变,还可提高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及PGR值、降低PGⅡ水平。  相似文献   
8.
9.
复发性口疮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由于岭南气候炎热、潮湿,人体质多偏于湿热,患口疮也多以湿热证较多见,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胃肠道疾病。笔者应用泻黄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湿热型口疮,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