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患者单独使用干扰素α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ALT(丙氨酸转氨酶)复常、HCV-RNA(hePatitisCvirus)转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C组患者在第6个月以及随访半年后和单独使用的A、B两组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均能在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干扰素α、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轻,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选取在我院接收治疗的246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三个组,两组采用单药物治疗,一组采用联用治疗,疗程为6个月,对比3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3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采用联用治疗方法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远远高于单药物治疗的两组患者。联用组与单用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拉米夫定与苦参碱联用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优于单用米夫定或苦参碱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对上感发热退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上感发热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中药贴敷,对照组没有使用中药贴敷,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 d、治疗2 d以及治疗3 d最高体温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痊愈率63.7%,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痊愈率26.2%,总有效率6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高体温治疗1 d为(38.50±0.09)℃,治疗2 d为(37.74±0.10)℃,治疗3 d为(36.86±0.08)℃,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8.66±0.06)℃、(38.11±0.08)℃、(37.47±0.08)℃,显著高于研究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1.19±0.11)分,对照组(1.65±0.18)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积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穴位敷贴治疗上感发热能够有效退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郭阳青  叶颖 《河北中医》2013,35(1):51-52
惊泻是儿科泄泻的一种类型,属小儿特有的病症,多见于婴幼儿,多因小儿卒受惊恐、脾胃虚弱所致,易为临床医生忽略而延误诊治。2007-06—2012-04,我们采用蝉花平胃散治疗小儿惊泻43例,并与西药治疗40例对照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系统抽样,按1:1:1:1匹配均分为西药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每组47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5-羟色胺(5-HT)、舒血管肠肽(VIP)和内皮素(ET)、RDQ积分、内镜检查积分以及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组治疗前5-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5-HT、VI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两比较,5-HT(西药组与针刺组、针刺组与中药组、针刺组与针药组)、VIP(西药组与针刺组、西药组与中药组、西药组与针药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胸骨后不适、食物反流、反酸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4组内镜检查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镜检查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西药组和针药组、针刺组和针药组、中药组和针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西药治疗、单纯针刺治疗、单纯中药治疗和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对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中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3例)。治疗组予通元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的81.48%(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评分、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元针法可有效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症,在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围绝经期各种症状上,均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片,且其远期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