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正>放射治疗(RT)是腹部盆腔恶性肿瘤(胃肠道、泌尿系统和妇科癌症)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随之而来伴发的放射性肠道损伤(RII)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临床问题。盆腔放射性治疗常见受损部位包括直肠、乙状结肠、盆腔组小肠及回盲部,以放射性直肠损伤最为常见。目前,RII的规范化诊治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2018年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牵头制定并发布的《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1],开启了国内RII规范化临床诊治工作的良好开端。2021年发布的《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2],肿瘤内科、放射治疗专家的加入,使RII在西医治疗领域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呈负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阻断EGFR表达的靶向抑制剂能够增加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细胞周期分布、延长DNA的损伤修复有关.因此,运用EGFR抑制剂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右腹股沟包块1年余,进行增长大伴右下肢疼痛半年”于2007年7月7日入住我院骨科。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侧腹股沟区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呈串珠样排列;右侧腹股沟内侧扪及一约13 cm×11 cm大小包块,质中、不活动、边界不清、无压痛、皮温不高。院外CT检查示:右侧髋臼、耻骨梳部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软组织影明显肿胀;活检提示:梭形细胞瘤。入院后MRI检查示:右侧髋臼及右耻骨上支骨质破坏,并有一约10 cm×6 cm×7 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形成,考虑骨转移性肿瘤可能。2007年7月12日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呈外生性生长,探查发现外露肿瘤约10 cm×6 cm×4 cm,与耻骨、坐骨相连;外膜表面有数个直径约3 mm扩张的静脉支分布;切开肿瘤包膜,内为白色质韧实质组织,实质组织与包膜之间无明显界限,中间有液化或坏死组织。考虑肿瘤浸及较广泛,血供丰富,手术切除困难,遂切取2块肿瘤组织送活检。术后病理:右腹股沟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图1A);免疫组化染色示:波形蛋白(vimentin)(+)(图1B),CD34(+),S-100蛋白、结蛋白(desmin)、EMA 、NSE均为阴性。2007年7月21日转入我科行放射治疗,给予6 MeV X线,SAD照射。射野:14 cm×18 cm;照射方式:连续常规分割。放疗过程中患者右下肢疼痛逐步减轻,右腹股沟包块进行性缩小;照射剂量达20 Gy 时患者右下肢疼痛消失,右腹股沟区包块为5.5 cm×4 cm×3 cm。2007年8月7日进行缩野照射,射野:12 cm×14 cm,其余同前。照射剂量共40 Gy,放疗于2007年8月19日结束,查体右腹股沟包块明显缩小为5 cm×4 cm×3 cm,遂转入骨科行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肿瘤被完整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Ⅰ(PrxⅠ)沉默后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稳定表
达PrxⅠshRNA的pGPU6-PrxⅠ和阴性对照pGPU6-HK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共分为
4组:pGPU6-HK组、pGPU6-PrxⅠ组、pGPU6-HK+照射(ionizing radiation,IR)组、pGPU6-PrxⅠ+IR组。用6 MV X线照
射裸鼠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称取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rxⅠ和Caspase3蛋白表达;电镜观
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 测定肿瘤组织中γ-H2AX和Rad51 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裸鼠移植瘤模型,
pGPU6-PrxⅠ+IR组裸鼠移植瘤生长肿瘤明显迟缓,体积较小,抑瘤率为79.76%,与pGPU6-PrxⅠ(34.92%)和pGPU6-HK+
IR(56.94%)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给予pGPU6-PrxⅠ及IR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多,PrxⅠ和Rad51蛋
白表达减少,而Caspase3和γ-H2AX蛋白表达增加,以pGPU6-PrxⅠ+IR组更为显著,其Rad51蛋白下降了84.8%,γ-H2AX
蛋白表达升高5.6倍(P<0.05)。结论沉默PrxⅠ表达可提高乳腺癌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DNA双链断裂增
加、DNA损伤后修复能力降低有关。PrxⅠ可能是一个理想的乳腺癌放射增敏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的小于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质粒,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后,检测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对EGFR基因表达及评估细胞对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EGFR小发卡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的表达质粒,脂质体法转染入SKOV3细胞及G418筛选阳性克隆.实验随机分为阳性RNA干扰组(A组)、阴性RNA干扰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GFR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别给予不同放射剂量(0、2、4、6、8 Gy)照射,MTF法绘制细胞存活曲线.结果:靶向EGFR的序列特异性shRNA可明显抑制EGFR基因的表达,EGFR mRNA和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77.5%和76.1%;序列特异性shRNA-EGFR可明显提高SKOV3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研究表明RNAi沉默EGFR基因可以提高卵巢癌SKOV3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在卵巢癌细胞对泰素敏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 构建针对EGFR基因序列特异性shRNA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卵巢癌SKOV3细胞及G418筛选阳性克隆.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EGFR基因的抑制情况,用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泰素的敏感性.结果 靶向EGFR的序列特异性shRNA可明显抑制EGFR基因的表达,EGFR mRNA和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77.5%和76.1%;序列特异性shRNA-EGFR可明显提高卵巢癌细胞对泰素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外实验证实抑制EGFR基因的表达可提高卵巢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苦参碱诱导卵巢癌SKOV_3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t)诱导SKOV3细胞凋亡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Mat(0.4、0.8、1.2、1.6、2.0g·L-1)处理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一定浓度范围的Mat对SKOV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24、48、72h的IC50分别为3.38、1.57、1.13g·L-1;0.8、1.6g·L-1Mat作用48h后SKOV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44±0.56)%、(17.68±0.98)%,与空白对照组(4.85±0.31)%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药物处理后SKOV3细胞的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Mat能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表达和提高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改良根治术后pT1-2N1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及放疗对复发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国12家医院符合条件的 5442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放疗和未放疗患者的LRR部位及不同部位放疗对复发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RR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63.8个月,395例患者出现LRR。无论辅助放疗与否和不同分子分型,胸壁和锁骨上区均为最常见的LRR部位。全组胸壁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 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2.5%和3.8%(P=0.003);锁骨上区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 5年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1.3%和4.1%(P<0.001);腋窝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 5年无腋窝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HR=0.31,95%CI为 0.04~2.23,P=0.219);内乳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 5年无内乳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HR=0.45,95%CI为 0.11~1.90,P=0.268)。结论 改良根治术后pT1-2N1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LRR部位是胸壁和锁骨上区,不受辅助放疗与否和分子分型的影响。胸壁和锁骨上区放疗显著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而腋窝和内乳放疗未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对全身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岁7月龄.因反复发热10 d,咳嗽腹痛4d于2010-09-29入院.入院前10 d,患儿受凉后出现反复发热,为弛张热,最高体温39.5℃,无畏寒寒战,无抽搐呕吐,无嗜睡昏迷,曾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抗生素(具体情况不详)治疗,患儿仍反复发热,为弛张热;入院前4d,患儿出现咳嗽,咳嗽为阵时咳,不伴有喉间痰响,患儿并出现腹痛,为阵时疼痛,具体部位诉说不清,无腹泻呕吐,可自行缓解,仍在当地卫生院就诊,并进行输液等治疗(具体情况不详),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2010-09-29到我院就诊,门诊行胸片检查提示左侧胸腔积液(少一中量),门诊以支气管肺炎,胸腔积液收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