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以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述。此处"治神"、"本于神"是针灸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施针疗效好坏与否的前提之一。针刺"治神"的理论不仅指医者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包含医患的精神状态,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诸多针灸名家所印证、发扬。  相似文献   
2.
奇经八脉最早散见于《素问·骨空论》等篇 ,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 ,并提出奇经八脉的总名称。奇经八脉包括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督、任、带。其分布于小腹居多 ,与妇科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其中 ,带脉对诸经又有约束作用 ,故古人又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奇经与妇科生理的关系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 ,带脉则环腰一周 ,络胞而过 ,与胞宫关系密切 ,且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督脉内部联系肾、肝、脑等脏器 ,是精神血气的通路 ,《针灸大成》曰 :“督任原是通真路”。妇人生理以血为本 ,妇女有经、孕、产、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生物电是生物具有生命力的最典型特征,应用生物电检测技术经放大后追踪某一脏器或器官的电活动已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检测胃电早有研究,本实验拟从胃粘膜跨膜电位(PD)入手,观察针刺对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以探讨治疗胃病的最佳穴组。同时,可对针刺治疗胃病机理提供生物电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升血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笔者应用升血汤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9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5月~2009年9月山西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3岁,因反复发热伴肝脾肿大近两年,腹胀两周入院,体直T39.2”C,P160次/分,R50次/分,BP14/10KPa,肝肋下10cm,脾肋下g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O0/pl,红细胞262万/pl,血小板3万/pl。X光检查:双肺呈网状结构,左肺门后下方有一个3cmX4cm大给节阴影,余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络化技术对60例人脑胶质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及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分布与分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53蛋白抗体的阳性年为25%-81.82%。PCNA的阳性率为0~90.91%。并提示P53表达水平在Ⅱ-Ⅳ级明显高于Ⅰ级,且与PCNA的表达相关。两者的阳性率分布与分级密切相关。对分析胶质瘤的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固一通"电针法对老年阳虚模型海马CA1区突触形态结构海马组织内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含量和PK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大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125mg/kg D-半乳糖,连续40d,然后再进行后腿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1.5mg/100g,连续7d,成功诱导出衰老模型大鼠。正常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1次,连续47d。电针组采用"双固一通"电针法持续治疗4周,对照组分别取"中极"、"阴陵泉"、"印堂"作为对照腧穴,治疗时间与电针组相同,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治疗。采用电镜结合图像分析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形态结构进行观察;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含量;RT-PCR检测PKCmRN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突触活性区长度变短,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突触间隙宽度变大,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海马BDNF含量减少(P<0.05),海马中PKC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宽度减小,差异显著(P<0.01),海马BDNF含量明显提高(P<0.05)、PKC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电针组比较,对照组大鼠海马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P<0.01),突触界面曲率降低(P<0.05),海马组织内BDNF含量降低(P<0.05)、PKCmRNA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双固一通"电针法可改善老年阳虚模型大鼠海马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并且能够调节和提高大鼠海马中PKCmRNA的表达水平及BDNF含量。  相似文献   
8.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9.
郭冠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97-1698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分型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情况分为急性期、恢复期、迁延期三期和风寒、风热、气血亏虚三型进行相应针灸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分期分型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疗效肯定,提示针灸分期分型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之关键。  相似文献   
10.
郭冠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17-1617
颞颌关节综合征,又称考斯登(Costen)综合征,或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颞颌关节弹响,疼痛和开口运动障碍。本病为口腔科常见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常发生于一侧,亦可累及双侧。笔者采用针刺配合TDP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5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