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毒感染时,有关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及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的报导很多,但病毒感染出现速发性过敏反应的报导很少。以往曾报导,EB病毒、流感病毒及合胞病毒等感染病例中有血清IgE的升高,实验研究也证明免和小鼠可以产生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异性IgE抗体。作者在本文中报导HSV频发性病人(≥5次/年)比有限发作(<5次/年)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挖掘整理含丹参-当归的方剂,利用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及丹参-当归配伍特征和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390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504味,使用频次≥60的中药共22味,除丹参、当归外,核心高频药物为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黄、牛膝6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丹参-当归-川芎、丹参-当归-甘草、丹参-当归-白芍。主治病证涉及105种,频次≥10的中医病证10种,以瘀血疼痛病症、妇科病症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月经病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疗痹证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肉桂,治疗虚劳病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牛膝-肉桂-防风。结论 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中药为白芍、川芎、肉桂等,优势病证为月经病、痹证和虚劳病,揭示了丹参-当归药对的用药规律,为该药对在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石欢  封燮  常雅晴  张丹  王蕾  郑玉光  郑倩  郭龙 《中草药》2023,54(11):3676-3684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白芷Angelica dahurica和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 formosana)的化学成分,为白芷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及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芷和杭白芷药材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基原白芷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白芷和杭白芷药材中的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白当归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和异欧前胡素9种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芷与杭白芷进行区分与比较,寻找差异化合物。结果 建立了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所建立的化学指纹图谱专属性良好,可用于白芷药材的质量评价;多成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白芷和杭白芷药材中所含香豆素类成分种类无差异,但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花椒毒素为白芷和杭白芷药材间的差异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区分和鉴别二者的质量标志物。结论 基于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通脉口服液中葛根素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同利琪  朱长福  王国振  郑玉光 《中草药》2004,35(11):1248-1249
通脉口服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4册收载的品种,由葛根、丹参、川芎3味中药制成。原标准中检验项目少,只有葛根的薄层鉴别,且方法烦琐,无法控制药品质量。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报道较多。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案1 欣某,女,54岁。2002年11月9日初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6年,曾多方治之,服中西药物,时愈时发,溃疡此消彼起,经久不愈。近半月来,咽干口燥,口腔溃疡,伴身疲乏力,喜温畏寒,午后低热,时常感冒。服用激素、抗生素,局部外敷冰硼散等药,可暂时缓解,不日复发,口腔溃疡严重时,不能吞咽进食,体温37.6℃,精神倦怠,面色不华,口腔溃疡,舌胖质红边有齿痕,苔腻微黄,脉沉迟无力。脉证合参,此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每日1剂,服后5天,舌红转为淡红,苔变薄,溃疡大多接近愈合,而未见新发之溃疡,又5剂诸证大减,溃疡愈合,嘱患者汤剂改为丸剂,日服2次,每次1丸,共服90丸,溃疡消失,体质渐增,诸证悉除,回访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6.
1复发性口腔溃疡案1欣某,女,54岁。2002年11月9日初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6年,曾多方治之,服中西药物,时愈时发,溃疡此消彼起,经久不愈。近半月来,咽干口燥,口腔溃疡,伴身疲乏力,喜温畏寒,午后低热,时常感冒。服用激素、抗生素,局部外敷冰硼散等药,可暂时缓解,不日复发,口腔溃疡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乌梢蛇的头部及体部鳞片的微形态鉴别,将乌梢蛇与其常见的混淆品进行区分,为乌梢蛇药材和饮片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用基恩士数码成像显微镜对乌梢蛇及其混淆品的头部鳞片进行3D观察,采用景深合成技术与大图拼接技术相结合,拍摄高清特征图。用光学显微镜对体部鳞片的端窝、薄膜囊、乳头突以及纵直纹理进行观察,并通过成像系统拍摄其特征图。最后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对以上结果进行验证,保证微形态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市场上乌梢蛇品种混乱,主要有以下几种伪品:滑鼠蛇、灰鼠蛇、Cerberus rynchops (Colubridae)、王锦蛇、黑眉锦蛇等,与之前报道的伪品有所不同。结论:通过微形态鉴别能够很好区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药材和饮片,并且鉴别特征稳定不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苦杏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此外,自明清时期以来,认为当取其发散作用时,应连皮尖生用。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历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3种炮制品,即苦杏仁、燀苦杏仁及炒苦杏仁。基于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的苦杏仁以杏A. vulgaris为基原,根据处方标注的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润肠(浓缩)丸的薄层鉴别。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大黄、当归、桃仁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鉴别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为润肠(浓缩)丸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贝母及代用品种源与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川贝母及其代用品种源与分布进行考察研究。方法:通过药材市场调研和文献查阅,探讨目前川贝母药材的种源及应用情况。结果:川贝母种源复杂,既有正品药材,也有大量代用品、伪品充斥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