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Lyn激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C57BL/6j野生型小鼠与C57BL/6j Lyn+转基因小鼠分别随机分为野生型对照组(WT组)、野生型模型组(WT+COPD组)、Lyn+对照组(Lyn+组)、Lyn+模型组(Lyn++COPD组),每组各8只小鼠。WT+COPD组与Lyn++COPD组小鼠采用香烟熏吸加气道内注入脂多糖法进行COPD造模,60 d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记录小鼠相关肺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与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IL-6、IL-10与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Erk-sp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WT组与Lyn+组小鼠肺组织无明显病变现象,WT+COPD组肺组织中肺泡结构破坏,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yn++COPD组小鼠肺组织的病变情况较WT+COPD组小鼠明显减轻。与WT组小鼠比较,WT+COPD组小鼠的Ri升高,Cdyn与FEV0.3%/FVC下降,血清和BALF中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增加,肺组织中pErk、Erk、sp1蛋白水平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yn+组比较,Lyn++COPD组Ri升高而Cdyn、FEV0.3%/FVC下降,血清和BALF中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增加,肺组织中pErk、Erk、sp1蛋白水平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T+COPD组比较,Lyn++COPD组Ri下降而Cdyn与FEV0.3%/FVC有所上升,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降低,肺组织中pErk、Erk、sp1的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yn激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小鼠COPD,其机制可能与Erk-sp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中影响甲状旁腺功能的各种因素,以更好的保护甲状旁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164例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术后血钙变化规律。结果术后血钙正常患者130例,暂时性低血钙34例,其中17例(45.95%)为甲状腺全切除术,10例(23.81%)为单侧腺叶切除加对侧叶次全切除术,6例(8.11%)为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例(9.09%)为单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无永久性低钙血症发生。结论手术范围越大,甲状腺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几率越大。精细化、规范化操作是甲状腺手术中避免甲状旁腺损伤的重要手段,可减少术后低钙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瘘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9例颈清扫术后淋巴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表现为左侧乳糜瘘3例,右侧乳糜瘘1例,乳糜胸1例,颈部淋巴瘘伴胸腔淋巴积液1例,其他3例均为淡黄色淋巴液,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熟悉颈部淋巴管道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瘘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9例颈清扫术后淋巴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表现为左侧乳糜瘘3例,右侧乳糜瘘1例,乳糜胸1例,颈部淋巴瘘伴胸腔淋巴积液1例,其他3例均为淡黄色淋巴液,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熟悉颈部淋巴管道的解剖,术中仔细操作,掌握淋巴瘘预防要点,多数淋巴瘘经综合非手术治疗措施能够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Vit B12与叶酸对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子洲县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入住的1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时均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将其中额外服用Vit B12和叶酸的9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剩余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的7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长期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血清Vit 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平均病程及平均疗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服药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腹胀、头痛及恶心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呕吐及低血糖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分别为(351.17±65.42)pmol/L、(5.33±1.26)μg/L、(107.29±36.92)ng/L、(62.69±21.05)×103U/L及(152.08±33.09)mg/L;对照组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分别为(402.61±72.09)pmol/L、(3.91±1.03)μg/L、(146.77±45.09)ng/L、(86.47±22.63)×103U/L及(192.71±36.95)mg/L;两组患者在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中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协同服用Vit B12与叶酸能够有效降低二甲双胍长期服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以腹胀、头痛及恶心为主;该作用可能与Vit B12与叶酸协同机体代谢降低Hcy和提高SOD及GSH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为临床上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患者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带来新的实验依据和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巨著,其突破了《内经》病位上只分表与里的限制,而是分成了表、里及半表半里三部,显示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病势。结合《伤寒论》具体条文,论述《伤寒论》"三部"的划分、证候的"三部"范畴及六病的"三部"分属: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太阴属阴之里、厥阴属阴之表、少阴属阴之半表半里。《伤寒论》中疾病病位的确定是依据表、里及半表半里进行分类,并以阴阳二性来确定疾病的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但为伤寒立了法,而且能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和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子洲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管理行为。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t=-3.207,P<0.01)、自我概念(t=-3.238,P<0.01)、自护责任感(t=-2.094,P<0.05)、自护技能(t=-3.174,P<0.01)及健康知识水平(t=-2.394,P<0.05)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饮食护理(t=-3.122,P<0.01)、运动护理(t=-2.333,P<0.05)、血糖监测(t=-2.630,P<0.01)、用药护理(t=-2.997,P<0.01)及足部护理(t=-2.466,P<0.05)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地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管理行为,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手段,临床护理过程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熏洗对痔疮术后康复作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CBM等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经过文献筛选和评价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RCTs合计273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熏洗对痔疮术后康复作用在总有效率[OR=4.22,95%CI(3.22,5.52)],治愈率[OR=3.07,95%CI(2.04,4.63)],水肿消失时间[MD=-3.55,95%CI(-4.29,-2.81)],出血消失时间[MD=-3.16,95%CI(-3.60,-2.72)]等指标上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中药熏洗对痔疮术后康复作用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或体征~([1])。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随病情发展,病变范围逐渐向躯干延伸~([2])。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90%~([3]),3年生存率约为53%~([4])。DPN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高血糖毒性是引起DPN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