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通过主客观评价结合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筛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的炮制方法,研究去腥矫臭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美洲大蠊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采用志愿者感官评价法结合电子鼻系统评价美洲大蠊生品与炮制品的腥臭气味差异,筛选较优炮制品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探究炮制去腥矫臭的作用机制。结果志愿者评分结果显示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38、1.25、2.88与3.04。电子鼻结果显示,醋炙品、酒炙品、麸炒品与生品间的欧式距离分别为7.34、3.77、1.60,但醋炙品的散点分布方向与酒炙品、麸炒品方向相反,提示可能作用机制有异。整合分析主客观评价数据,确定醋炙为最优去腥矫臭炮制方法。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为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癸醛、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肉豆蔻醛。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开,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生品与醋炙品中存在7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己醛、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醋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醋炙品含量较生品均有减少,其中关键性腥臭味成分己醛减少最为明显。结论醋炙为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的较优方法,其炮制机制是通过降低己醛等挥发性腥臭气味成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动物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动物药材药源紧缺、价格昂贵,药材中掺伪、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必将会导致中药材、中成药质量迅速下降,提高动物药的真伪鉴别水平,对于动物药的应用性、安全性、药用资源可持续性等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动物药真伪鉴别的研究进展,从显微法、光谱法、色谱法、生物鉴定法等研究手段出发,为动物药进一步的真伪鉴别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美洲大蠊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并依据国际国内标准进行限量分析。方法 采用ICP-MS技术检测美洲大蠊中Cd、As、Pb、Hg和Cu 5种元素的含量。结果 5种元素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加样回收率在88.5%~117.0%,RSD为0.45%~3.96%。综合国际国内各标准,13批样品不合格率差异较大,在7.69%~100%之间。结论 本实验所述方法可准确测定美洲大蠊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其中Cu因限量设定值差异较大超标较为普遍,且多数标准未做要求;Pb限量皆有规定但设定值较宽,可适当调低限度;国际标准中Cd、As和Hg限量与国内标准差别不大,不合格率相近,认为3种元素的限量是可行的。有必要制订美洲大蠊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针对性标准。  相似文献   
4.
甘草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不仅用于药用、食用,还常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本研究主要从甘草的资源状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表面活性作用,鉴定方法以及提取纯化等方面对甘草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消费情况和趋势,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经济学价值进行比较。方法:在药物经济学原则下,对某社区医院中药配方颗粒和小包装饮片临床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文献,对药师调配、卫生学状况、价格、成本-效果分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药配方颗粒在某社区医院门诊部处方和金额中的占比在逐年递增,在2017年4月达到最大值;在住院部应用较少。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已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与中药饮片相比,中药配方颗粒经济性更好、临床用药优势更显著,更符合现代药物消费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种类及其相对质量分数。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腥臭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GC条件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4℃·min~(-1)升温至2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高纯度氦气,载气流速1. 0 m L·min~(-1),不分流进样; 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80℃,电子能量70 e V,检测范围m/z 35~550。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分别鉴定出41,32,40,47种化合物,四者含共有成分13种。结论:美洲大蠊生品中腥臭成分主要来源于醛类、醇类、胺类及烃类等挥发性物质,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其含量,并且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为探究美洲大蠊的矫臭去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动物药腥臭气味分析与矫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动物药之一,有效成分为氨基酸、多肽、核苷、多糖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低。美洲大蠊药材来源于人工饲养,现有的真伪鉴别方法多为性状鉴别,DNA条形码技术也趋于成熟,质量控制主要以单一指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主。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是否安全有效,但其鉴定方法、质量评价方式、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因此,提升与完善美洲大蠊质量控制体系刻不容缓。就美洲大蠊药材鉴定、质量评价方法、现行质量标准进行综述,并对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完善美洲大蠊质量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