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桡骨下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现代医学分为伸直型及屈曲型两大类。前者又称为Colles骨折,后者称为Simth骨折,分别由爱尔兰外科医生Colles于1814年,英格兰外科医生Simth于1847年首先报道。Alffram复习了5年间治疗的全部前臂骨折,其中桡骨下端骨折2000例,占同期整个  相似文献   
2.
3.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又名良性淋巴网织细胞增多症,由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引起,常见皮肤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自限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1]。随着养猫、狗等宠物人数的增多,本病的发病率有暴增的趋势。CSD 除淋巴结肿大外,大多数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神经纤维瘤、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等[2]。我们报告1例新发现的 CSD 患者,并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对 CSD 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目前研究证实这种表型的转化与转录因子密不可分。与其他转录因子相比,转录因子SNAIL、TWIST、ZEB为促进EMT过程的主要转录因子,本文总结国内外与EMT相关研究并对转录因子及其在EMT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灌注骨水泥治疗髋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股骨近端转移瘤17例19个病灶,髋臼转移瘤6例7个病灶)进行经皮穿刺灌注骨水泥治疗。分别于术后2 d、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估。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经皮穿刺灌注骨水泥治疗均成功。术中发生骨水泥髋部渗漏2例,停止注射骨水泥同时给予激素静脉注射治疗;术中注射骨水泥时下肢出现刺激性疼痛1例,停止注射后疼痛缓解。术中均未出现肺栓塞、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2 d及6个月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1.3%、78.3%。术后随访局部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术后6个月 Barthel 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结论经皮穿刺灌注骨水泥治疗髋部转移瘤创伤小、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预测直肠癌骨转移患者1、2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并进行验证。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应用SEER*Stat软件收集1973-2017年的直肠癌骨转移671例作为建模组,收集我院直肠癌骨转移108例作为验证组。应用多因素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直肠癌骨转移患者预后预测的独立因素,构建预测直肠癌骨转移患者1、2年生存率的列线图。通过C指数及临床决策曲线(DCA)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同时,应用列线图预后模型的校正曲线进行一致性评价,应用验证组的数据进行验证,并绘制决策树帮助临床进行分类诊治。结果 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M分期、手术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放疗及化疗7个因素是直肠癌骨转移患者预后预测的独立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成功构建了列线图。建模组构建列线图所得C指数为0.75,验证组所得C指数为0.74。结论 本次研究构建的预测直肠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目前研究证实这种表型的转化与转录因子密不可分.与其他转录因子相比,转录因子SNAIL、TWIST、ZEB为促进EMT过程的主要转录因子,本文总结国内外与EMT相关研究并对转录因子及其在EMT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及术后康复干预对股骨近端肿瘤切除行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行该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并进行随访。根据术前及术后有无进行康复训练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坚持系统化的康复护理计划,且患者积极配合。对照组22例患者术前及术后锻炼欠佳,量少于医生要求量的50%。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Harris评分。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术前康复干预可帮助股骨近端肿瘤切除行关节置换的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提高患者对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术后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康复锻炼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并采用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其中术后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组28例( A组)与未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组37例( B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PKP及唑来膦酸均可缓解缓解患者OVCFs引起的疼痛;在OVCFs发生后, PKP对于疼痛的缓解迅速而有效,而唑来膦酸对于患者疼痛的减轻特别是长时间维持及减轻有显著的效果。术后1年时A组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2年时A组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再骨折与患者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是否应用唑来膦酸有关,而与年龄、性别、骨水泥渗漏情况、病椎部位及病椎前缘恢复度无关。结论 PKP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又是减少椎体再发骨折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瘦素(Leptin)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在低氧条件下对肿瘤细胞具有促进生长、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作用.本研究体外观察Leptin对低氧状态下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4组,分别在常氧、常氧联合100 μg/L Leptin、低氧、低氧联合100μg/L Leptin下培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G-63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结果 低氧联合Leptin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强于常氧组、低氧组和低氧联合Leptin组.低氧联合Leptin组的HIF-1α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促凋亡蛋白Pax、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低氧(P<0.001)和Leptin(P<0.001)的主效应均可以使HIF-1α表达增加,但其交互作用对其无明显意义,P=0.109;低氧(P=0.001)和Leptin(P<0.001)的主效应同样可以使Bcl-2表达增加,但其交互作用对其无明显意义(P=0.1472);低氧(P<0.001)和Leptin(P<0.001)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效应(P=0.002)对于凋亡相关蛋白Bax均有显著影响;低氧(P<0.001)及Leptin(P<0.001)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效应(P<0.001)对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均有显著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常氧组凋亡率为(6.50±0.35)%,常氧联合Leptin组凋亡率为(2.50±0.46)%,低氧组为(3.10±0.31)%,低氧联合Leptin组为(1.60±0.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T法检测常氧组、常氧联合Leptin组、低氧组、低氧联合Leptin组MG-63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35±0.02、0.59±0.03、0.58±0.02和0.65±0.04.低氧联合Leptin组增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结论 低氧状态下Leptin能促进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促进抗凋亡蛋白表达,并抑制促凋亡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