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喜军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喜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多年来坚持研读中医经典,秉承了前辈对脾胃病治疗的诸多心要,同时勇于创新和实践,于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连续腹腔注射西酞普兰,研究西酞普兰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stress,CUS)抑郁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1)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采用包括束缚、强迫游泳、禁食水、夹尾等多种方法连续刺激成年雄性SD大鼠4周,检测其抑郁行为。2)模型成功后,对模型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西酞普兰3周,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善。3)行为学检测后,将大鼠立即处死,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血清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含量。结果 1)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4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糖水偏好明显下降,旷场实验垂直和水平运动距离明显减少,提示造模成功。2)给药3周后,10 mg.kg-1.d-1西酞普兰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及旷场实验垂直和水平运动距离,提示抑郁症状得到改善。3)10 mg.kg-1.d-1西酞普兰组模型大鼠血清和海马BDNF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4周可使大鼠出现抑郁症状,10 mg.kg-1.d-1西酞普兰可以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了海马BDNF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是对其他个体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暴力(violence)是攻击的极端形式,是给别人造成身体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攻击行为.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发生暴力行为[1].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均与遗传有关[2-3].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研究对其生物学机制的探索和临床干预有重要意义,现对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