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对迷迭香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SRB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迷迭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8个已知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1)、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2)、迷迭香酚(3)、7-甲氧基-迷迭香酚(4)、表迷迭香酚(5)、7-甲氧基-表异迷迭香酚(6)、rosmaquinoneB(7)、鼠尾草酚(8)、galdosol(9)和pisiferal(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和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二萜类化合物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藏药材高山大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与显微鉴别法对藏药材高山大戟的质量进行鉴别。结果不同产地的藏药材高山大戟特征一致,薄层色谱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结论建立的定性鉴别法可作为控制传统藏药材高山大戟内在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藏药材车前状垂头菊的质量标准,并建立可行、稳定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法与薄层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采用显微鉴别法表明不同产地的藏药材车前状垂头菊的特征一致;在薄层色谱中,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 质量标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藏药材车前状垂头菊的质量控制方法可行,专属性强,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水蛭素Ⅲ(以下简称rHV3)的口服制剂.方法 采用在体原位肠袢法研究小肠和结肠在吸收促进剂作用下对rHV3的吸收情况,寻找促进rHV3肠道吸收的吸收促进剂和吸收位置;合成蛋白酶抑制剂--壳聚糖-EDTA轭合物(chitosan-EDTA conjugates,CEC),考察rHV3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中的稳定性;将rHV3和促吸收剂、CEC乳化,考察其抗凝血作用.结果 吸收促进剂能提高rHV3在肠道内的吸收水平,其中在0.5%EDTA-Na2的作用下rHV3经由小肠给药产生的抗凝血作用最强;CEC在消化酶的存在下对rHV3有保护作用;乳化微粒与单用出V3的抗凝血作用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重组水蛭素Ⅲ和促吸收剂以及CEC形成的乳化微粒经灌胃能够发挥其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刺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f.et Thoms的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葡萄糖( 1→2)-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3)、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D-葡萄糖(5)、桂皮酰胺(6)、对羟基桂皮酰胺对羟基苯乙胺(7)、小麦黄素(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芹菜素(11)、山奈酚-4'-甲醚(12)、山奈酚(13).其中化合物1、5、6、7、12、13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蛋白排泄状态、眼底改变以及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50例高原地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眼底检查,将尿蛋白含量、眼底改变情况与患者新生儿体重、居住地海拔高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原环境妊娠期高血压组尿蛋白、眼底改变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围产期死亡率、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结论高原环境下妊娠期高血压对孕妇健康、胎儿发育的影响比低海拔地区更为严重,做好高原地区妊娠高血压的防治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共附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独特的生境决定了其中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红树微生物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红树共附生微生物研究的相关进展,提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分离得藏荆芥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部位,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试验、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和小鼠热板试验筛选其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藏荆芥醇提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明显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P0.01),明显减轻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P0.01),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P0.05),显著延长热板小鼠的痛阈值(P0.01、0.05)。结论:藏荆芥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主要集中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水蛭素Ⅲ(以下简称rHV3)的口服制剂。方法采用在体原位肠袢法研究小肠和结肠在吸收促进剂作用下对rHV3的吸收情况,寻找促进rHV3肠道吸收的吸收促进剂和吸收位置;合成蛋白酶抑制剂——壳聚糖-EDTA轭合物(chitosan-EDTAconjugates,CEC),考察rHV3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中的稳定性;将rHV3和促吸收剂、CEC乳化,考察其抗凝血作用。结果吸收促进剂能提高rHV3在肠道内的吸收水平,其中在0.5%EDTA-Na2的作用下rHV3经由小肠给药产生的抗凝血作用最强;CEC在消化酶的存在下对rHV3有保护作用;乳化微粒与单用rHV3的抗凝血作用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重组水蛭素Ⅲ和促吸收剂以及CEC形成的乳化微粒经灌胃能够发挥其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烯二炔类抗生素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觉奋  袁瑞瑛 《药学进展》2005,29(10):433-439
对烯二炔类抗生素的来源、结构及近年来的有关人工合成、分子设计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烯二炔类抗生素是一种有着全新结构的高效抗肿瘤抗生素,其结构中含有双烯双炔Bergman共轭大环,通过形成苯型游离基的方式直接氧化破坏肿瘤细胞DNA分子链,具有抗瘤谱广、强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