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蒲种壳水提液醇析得到的总多糖(LSCP)中分离出酸性多糖LSC-Ⅰ和LSC-Ⅱ。经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和凝胶柱层析证明为均一组分,分子量分别为58 000和26 000。LSC-Ⅰ和LSC-Ⅱ均系蛋白多糖,其蛋白质含量为11%和9%,总糖含量为87%和90%。经TLC和GC-MS测定,LSC-Ⅰ和LSC-Ⅱ均由鼠李糖、岩藻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已糖醛酸组成,其分子比分别为1.34:0.61;0.20:0.53:1.00:1.12:1.20:和0.76:0.56:0.20:0.97:1.00:0.92:1.47。体外实验发现LSCP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活性。  相似文献   
2.
太白米生物碱甙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文豪  薛智 《药学学报》1986,21(3):177-182
从草药太白米中分得四个甾体生物碱甙及其甙元茄次碱(solanidine)。鉴定了甙Ⅰ和甙Ⅱ的结构。甙Ⅲ(hyacinthoside)为新甙,用光谱方法推断了结构。甙Ⅳ的结构有待测定。  相似文献   
3.
蒲种壳多糖(LSCP)含有14.1%的蛋白质和81%的多糖,其糖类由鼠李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牛乳糖和已糖醛酸组成。LSCP有使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凝集和有丝分裂的活性;有促进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效应。正常小鼠口服13CP后,脾脏白细胞增多、脾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提高。口服LSCP可部分地拮抗环磷酰胺降低白细胞数和IL-2产生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冬虫夏草的水溶性成分——核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西藏产冬虫夏草的子座中分得次黄嘌呤核苷、胸腺嘧啶、尿嘧啶和杂有少量鸟嘌呤的次黄嘌呤。以次黄嘌呤的含量最高。自虫体中得到微量次黄嘌呤、鸟嘌呤、腺嘌呤和腺苷。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产峨眉唐松草(Thalictrum omeiense W. T. Wang)根茎中分离得到八种生物碱(Ⅰ~Ⅷ),碱Ⅰ、Ⅱ、Ⅴ、Ⅶ和Ⅷ分别鉴定为Oxyberderine(Ⅰ),thaliadine(Ⅱ),Thalmelatidine(Ⅴ),adiantif01ine(Ⅶ)和tlhalmineline(Ⅷ)。碱Ⅵ为新的二聚阿朴芬—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推定的结构如Ⅵ所示。命名为峨眉唐松草碱(methoxyadjantifoline)。碱Ⅲ和碱Ⅳ的结构尚在研究中。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峨眉唐松草碱具有较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瓜子中有一种抗血吸虫病的成分,具有羧基、伯氨基和仲氨基各一,名之为南瓜子氨酸(C5H10N2)。与茚三酮定量逸放二氧化碳及部分氨。分子中不含双键、碳甲基、氮甲基及氮乙基等。制得N-甲苯磺酰衍生物(Ⅲ),经次溴酸钠氧化后,获得酮基位于5.69微米,并呈α-氨基酮性质的化合物(Ⅴ),分子式为C11H13O3NS。该物同过氧酸作用,产生甲醛及N-甲苯磺酰基-β-氨基丙酸(Ⅵ)。后者仅比其前身少一个碳,并以甲醛形式丢失,故化合物(Ⅴ)应为N-甲苯磺酰基-β-四氢吡咯酮。南瓜子氨酸乃是β-氨基-β-羧基四氢吡咯(Ⅰ)。  相似文献   
7.
巴戟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中药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主产广东。中医用于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其化学成分研究很少,只最近报道(1)自根中得到β-谷甾醇、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Ⅱa)一个未鉴定的蒽醌和一单糖混合物。我们自巴戟天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三种单体,根据物理常数和光谱数据晶Ⅰ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晶Ⅱ为水晶兰甙(monotropein),晶Ⅲ为四乙酰车叶草甙(asperuloside tetraacetare)。后两者为  相似文献   
8.
三尖杉中的微量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温  陈仁通  薛智 《药学学报》1985,20(4):283-287
自分离海南粗榧内酯和海南粗榧新碱后剩余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f.的弱碱部分,又分出了5种微量生物碱(碱Ⅰ~Ⅴ)。碱Ⅱ和Ⅴ分别鉴定为3-表甲基西哈灭里辛碱B(3-epimethylscheIhammericine B和3-表西哈灭里辛碱3-epischelhammericine,均为首次报道存在于三尖杉中。碱Ⅲ鉴定为异三尖杉酮碱isocephalotaxinone,系首次自植物中分得。碱Ⅳ是一种新生物碱,根据物理常数和光谱分析,推定其结构如Ⅳ所示,命名为表福建三尖杉碱2-epicephal of ortuneine)。碱Ⅰ的结构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川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根的醇提物中得到三个微量新三萜皂甙(Ⅺ~ⅫⅠ),根据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Ⅺ)、Ⅺ的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 Ⅻ)和3-O-[β-D-吡喃木糖(1→4)-B-O-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B-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ⅫⅠ)。  相似文献   
10.
海南粗榧内酯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智  孙南君  梁晓天 《药学学报》1982,17(3):236-237
前曾报道自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树皮中分得海南粗榧内酯(hainanolide)和海南粗榧内酯醇(hainanolidol)两个中性成分。海南粗榧内酯已证明为一种(艹卓)酮内酯化合物(Ⅰ)。根据光谱分析,海南粗榧内酯醇可能具有与海南粗榧内酯相似的(艹卓)酮和内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