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会诊患者病例特征,为综合医院针灸学科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针灸科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会诊记录单及患者相关信息,对会诊患者一般情况、原发疾病及所属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6年针灸科共收到16 410例患者25 566次会诊申请,其中接受治疗者13 716例,原发病涉及19个系统505种疾病,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排在前3位,占比69.2%,每周>1次会诊的病种仅7个。年度前10位疾病以脑血管病和急腹症为主,神经和胃肠类症状为主要会诊原因。结论 针灸会诊病例覆盖面广而不均,优势病种相对较少而集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苗药药棒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效性及其即时镇痛疗效。方法: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苗药药棒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及1个月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NPQ评分及VAS评分变化,并且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计算有效率;首次治疗后并进行VAS评分,以便于观察两种疗法的即时镇痛效应;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00%;1个月随访,观察组有效率为53.00%,对照组为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PQ评分:治疗后及1个月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及1个月随访时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及一个月随访分别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更显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苗药药棒疗法或普通针刺疗法对受试者正常生理指标产生不良影响,未出现晕棒、病情加重、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苗药药棒疗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组疗效相当,但首次治疗后,苗药药棒疗法在改善疼痛程度上明显优于针刺疗法,说明苗药药棒疗法具有更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