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不仅在整体水平上促进神经细胞的代偿性修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还可以作用到各个神经通路进行调节.针刺可以抑制或者上调很多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各个信号通路.有些针刺效应更能作用于各个信号通路相链接的靶点蛋白上,从整体上抑制负性的信号通路,促进正性的信号通路.但目前针刺对各信号通路的调控主次作用不明确,各信号通路发挥的主次作用也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寻求更明确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明确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2.
武连仲教授重视审神,强调"治病先治神",根据神的不同变化,采取不同的治法,并注重从整体论治。临床重视手法操作,应用治神针法治疗中风、痉挛性斜颈、失眠、疼痛、郁证等,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3.
“窍”是人体内外信息沟通的通道,分为九窍、脑窍、心窍等,与五脏六腑关系紧密。石学敏院士对“窍”见解独特,从“窍”出发创立多种针法用于临床。通过对针灸从“窍”论治的相关针法总结发现,他非常重视脑窍,治窍不离神,别窍论治,擅用内关穴,这些学术思想对指导针灸临床及临证思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针刺水沟穴治疗脑梗死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明对脑梗死的治疗,以“醒脑开窍”主穴水沟为代表具有肯定的疗效,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来揭示其机制,主要包括:针刺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减轻病理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减轻钙超载与自由基损伤、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脑循环等。现作以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共同调节的蛋白质可逆性磷酸化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调节方式,在细胞的信号传递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作用可以激活底物蛋白活性,而蛋白磷酸酶可以使已磷酸化的底物蛋白去磷酸化,二者如同中医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一样保持着动态平衡,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蛋白激酶,有关磷酸酶的研究较少.己知的磷酸酶主要包括PPI、PP2A、PP2B、PP2C、PP3、PP4、PP5、PP6、PP7、PP8等.  相似文献   
6.
不同疾病状态下机体自身可激活内源性的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其增殖、迁移、分化。神经干细胞增殖有自身的时限性以及数量上的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机制及调控因素,利用中医中药、针灸等手段扩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作用,促进其增殖并向神经缺损灶迁移,诱导分化为神经元,使疾病状态后神经缺损的修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刮痧是中医学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器具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出现皮肤潮红,或红色粟粒状,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出痧变化,达到活血透痧、防治疾病的目的~([1])。刮痧疗法具有疏经活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排毒解毒、促进新陈代谢,补益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调整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等作用,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2])。吕明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教授、主任医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高脂血症大鼠应用野葡萄根、猕猴桃根治疗后血清中血脂的变化及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水平,以探讨野葡萄根、猕猴桃根治疗高脂血症的机理.方法 将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野葡萄根、猕猴桃根组[8 g/(kg·d)]、复方葡猕汤组[11 g/(kg·d)]和辛伐他汀组[0.1 mg/(kg·d)],每组11只,观察6周.实验中监测各组大鼠血脂及血清中NO和ET的含量.结果 野葡萄根、猕猴桃根治疗组的血脂水平较高脂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NO明显升高,而ET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野葡萄根、猕猴桃根能明显降低血脂,提高血清中的NO水平并降低ET的水平.NO和ET的变化可能是其保护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证实野葡萄根、猕猴桃根在治疗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禹珩  樊同涛  王光义 《新中医》2019,51(8):321-322
<正>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面肌瘫痪疾病,由非特异性面神经炎症导致,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面神经炎,属中医"口喎"范畴[1-2]。此病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出:"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口喎唇胗",临床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闭眼不能合,鼻唇沟平坦、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可伴有耳后疼痛,或有舌前2/3的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目前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