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迁延难愈为特点的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团队基于前期临床诊疗实践,在系统梳理鼻渊的症状特点、发病机制、用药特征的基础上,以“浊邪害清”理论为切入点,认为正气不足、鼻窍受浊为鼻渊发生的始动因素,水液不运、积液成浊为鼻渊发生的病理关键,进而总结以扶正祛浊、宣肺黜浊、升清降浊、温肾化浊为核心的诊疗策略,冀期为鼻渊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20年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人工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收集2001—2021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发表主题为“化疗性口腔溃疡”“化疗性口腔黏膜炎”“中医药”等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及NoteExpress自动筛选核对建立所需数据库。用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和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的统计方法,分析中医临床治疗化疗相关性口腔溃疡的给药方式、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结果:纳入临床研究文献93篇,涉及方剂96首,中药141味。给药方式以汤剂口服、药液漱口为主,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为总纲,具体以甘草、黄连、生地黄为多,药性多为甘、苦、寒,归肺、胃、心、脾经。结论:本研究综合分析了中医临床文献中治疗化疗相关性口腔溃疡的给药方式与用药规律,发现气虚、阴虚火旺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补气清热、养阴增液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大多数AR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部分患者病情加重后可发展为鼻息肉,导致疗效更差,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已知AR可导致多种精神及心理紊乱,如抑郁、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等,甚至可能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AR的治疗指南中尚无心理相关的诊断及治疗。该文就AR所导致的心理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心理干预治疗的必要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及其靶器官损害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性功能障碍是现代高血压病治疗中面临的新难题。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可导致性功能障碍。此外,以利尿剂等为主的三大类降压药也能导致性功能障碍。中医学中,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头风”等范畴。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认识,既往多从“肝风”“阳亢”等角度立论,然而,基于对古今文献与医案的深入研究及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肾虚为其现代病机关键。高血压病合并性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学肾虚证范畴,尤其以肾阴不足常见。既往团队及其他研究表明,滋阴补肾法不仅能有效降压,改善性功能障碍,还能逆转危险因素,以及保护靶器官损害。该文系统论述高血压病合并性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和现代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补肾中药(单味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性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策略,以期为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性功能障碍提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病证关系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根据侧重不同,病证结合又可以分为以证为纲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以病为纲的同证异治、异证同治2种模式。现代医学辨病结合中医学辨证及核心病机的研究思路是当前主流模式。然而,研究发现,在当前病证结合及核心病机的研究中,存在病证异质及证治分离趋势。鉴于此,提出核心方证的研究思路与模式。根据方证对应理论,核心方证是对既往核心病机研究的深化,是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疾病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凝练、总结得出疾病的最常见方证诊断。核心方证研究包括方证诊断标准研究,疾病的方证分布规律研究,方证基础上的药证演变规律研究,方证合方规律研究以及方证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证诊断标准研究,即通过对古代文献、临床经验、医案等筛选,综合运用专家咨询、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通过破译经典医籍中的方证记载、临床运用经验及相关药证,进而凝练提出的包含疾病、症状、体征、病理生理等关键信息在内的方证诊断信息。疾病的方证分布规律研究,是指在方证诊断标准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及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总结凝炼而成的疾病所包含具体方证类型。方证基础上的药证演变规律,即在明确的方证诊断基础上,通过文献与临...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为心血管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约有2 000万心律失常患者,给公共卫生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药物与手术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然而,“治”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尚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与复发率,因此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亟待提升。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与肝郁气滞、痰浊内蕴、水饮凌心、火热扰心、瘀阻心脉、寒凝心脉及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因此,提出郁悸、痰悸、饮悸、火悸、瘀悸、寒悸、虚悸7种中医证型。在经方治疗策略上,郁悸推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痰悸推荐温胆汤,饮悸推荐苓桂术甘汤等苓桂剂,火悸推荐三黄泻心汤,瘀悸推荐血府逐瘀汤,寒悸推荐麻黄附子细辛汤,虚悸则根据气血阴阳的不足,推荐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归脾汤等。若证型相兼,则合方而治。基于“方证对应”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中西医整合医学思想,该研究提出在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中,主张有是证用是方,倡导“病机-病理-药性-药理”四位一体的中西医整合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