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1.
目的:对《素问·咳论》所载咳类疾病进行本体网络构建,实现咳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穴位间关系的可视化表达,辅助厘清咳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体系。方法:基于《素问·咳论》原文提取节点和边,构建咳类疾病诊疗网络数据库后,导入Gephi 0.9.2软件中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依次进行统计、排序、分割等外观处理,最终以网络图的形式具象化展示咳类疾病的诊疗关系。结果:建立含有76个节点的节点库及含有167条边(244次逻辑关系)的边库,并据此绘制出咳类疾病诊疗网络图。该网络以五脏六腑咳为主体,“肺”“胃”节点的加权度及节点连接的边的权重均高居前列,“寒”在病因节点中加权度较高,“太渊”“足三里”在治疗穴位节点中加权度较高。结论:咳是肺之本症,但五脏六腑皆可犯肺作咳。“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类疾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临床诊疗中应重视“气之本”肺和“五脏之本”胃。治疗时应当重视太渊和足三里2个穴位。同时,根据治未病理论,应注意既病防变,预防疾病向表里之腑和三焦传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并筛选《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采用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287首治疗便秘的方剂,涉及中药211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109次),其次为大黄(103次);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5个主成分;聚类数目为5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当归、芍药、陈皮、木香、地黄、人参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关联分析显示:大黄配伍黄芩、栀子;大黄配伍芒硝;甘草配伍栀子、黄芩;大黄配伍黄连为常用药对。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药类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泻下以及化痰平喘为主。而大黄→槟榔;当归→地黄;甘草→陈皮;羌活→防风;芍药→当归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发病率逐年上升,致病因素复杂、致死率极高,已然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慢性复杂性疾病。大量循证依据表明中医药在改善IPF症状、提高IPF生存质量和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方面发挥独特优势,IPF辨证论治逐渐在临床应用中得到高度认可,IPF中医辨证客观化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诊治水平,而且为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基础。目前IPF中医辨证客观化仍存在辨证分型方法不统一,有迹可循的中医证候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将现代医学指标、组学技术与IPF中医证候相结合在整体水平上探讨其特异性微观特征,对于推动中医证候学和微观辨证学发展意义重大。该研究综述近年来IPF辨证分型方法以及寻找IPF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现代化指标差异,将胸部高分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血液学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基因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指标引入IPF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运用现代化技术探索IPF患者不同证型之间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旨在深入探讨IPF不同中医证型的致病机制,以期为中医药辨证治疗IPF提供客观量化指标和循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取穴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为检索库,检索数据库中全部运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探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进行取穴用药规律探究。结果共检索出142篇文献,收集穴位组合142组,40个穴位,方药组合124组,中药109味。在穴位贴敷中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肾俞、天突、脾俞,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贴敷用药以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生姜为核心药物。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有三个小的聚类方,关联规则分析用药种类以白芥子、细辛、延胡索三种药为主。结论临床上运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用辛温之性的药物,配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从肺脾肾三个方面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5.
纳米炉甘石凝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纳米炉甘石凝胶并检验其抑菌活性。方法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炉甘石,确定纳米炉甘石凝胶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稳定性和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与炉甘石洗剂比较,纳米炉甘石凝胶性状稳定,贮存期长,抑菌活性明显提高。结论炉甘石的粒径对凝胶的抑菌活性有显著的影响,纳米炉甘石凝胶的抑菌活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纳米炉甘石凝胶并检验其抑菌活性。方法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炉甘石,确定纳米炉甘石凝胶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稳定性和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与炉甘石洗剂比较,纳米炉甘石凝胶性状稳定,贮存期长,抑菌活性明显提高。结论炉甘石的粒径对凝胶的抑菌活性有显著的影响,纳米炉甘石凝胶的抑菌活性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