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盛海忠 《陕西中医》2014,(4):115-116
<正>《时病论》是清代名医雷丰所著,其对解表法论述详悉,堪为师法。雷丰在书中《凡例》曰:"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1]其书中所拟诸法,关于"表证"、"解表"者约占1/5。表证,是"六淫之邪从皮毛及口鼻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而发生的病证"[2],是临床上外感热病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2.
风与肾病关系密切,风邪在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王暴魁教授强调从风论治肾脏疾病,认为存在外感在表之风邪、循经入里深伏肾中之风邪、内生之风,临证时合理选用不同风药以宣外风、祛伏风、熄内风.王教授提炼出肾病治风的有效药对,或相须相使以协同增效,或纠正药物偏性,常用防风-荆芥以宣散外风,僵蚕-蝉蜕以祛风透热,穿山龙-豨...  相似文献   
3.
正1病案介绍患者,男,28岁,2009年9月16日初诊。患者双下肢紫癜20余天,间断腹痛4天加重1天。患者20余天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皮疹,外院考虑"过敏性紫癜",予口服泼尼松片至就诊时(具体剂量及服法不详)。4天前出现间断胃脘痛,喜按,且双大腿皮肤紫癜增多,查血尿便、B超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予解痉止痛药可缓解。就诊前日晚  相似文献   
4.
王暴魁教授善于运用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他认为肾气不足和肾风内扰是膜性肾病的常见病因。生黄芪可以补益肾气、祛除肾风、利水消肿,是一味治疗膜性肾病的重要中药。王暴魁教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大剂量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与他药配伍使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根据古今文献,结合肾脏病理特点探讨王暴魁教授糖尿病肾病"消渴热"病机理论形成的渊源,初步总结糖尿病肾病"消渴热"病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先天与伏邪是主要成因,饮食不节是重要条件;"消渴热"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早期消渴热盛、肾络未伤,中早期热盛生风、食气伤阴,中后期肾阳衰败,湿浊泛溢;基于"消渴热"病机的诊治有利于早期干预糖尿病肾病,对延缓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暴魁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亏虚,标实主要是风邪和热邪,可兼有湿浊和瘀血。临床辨证辨病相结合,强调不拘泥基本病机,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理类型和病期细化病机。其临证思路是健脾补肾,祛风清热。风分浅深,热风三焦。用药特色方面分析了生黄芪、山茱萸、青风藤等重要药物以及顾护中焦、除湿祛瘀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三种不同原发病所致的早中期慢性肾衰的症状特点,以期进一步探讨其不同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特点。结果: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三种不同原发病所致的早中期慢性肾衰各症状出现的频次存在差异,两两比较其症状积分亦存在不同的差异。结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存在不同的症状特点,提示其中医证候亦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正真武汤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一般用于阳虚水泛的病证。本方出自《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方中附子辛、甘,性热,温肾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和总结中医对血热认识基础上,从患者临床表现及舌脉、临床辅助检查、中西医肾脏生理病理表现等方面探讨了慢性肾病的血热病机,提出了慢性肾病中广泛存在着血热病机.  相似文献   
10.
盛海忠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239-2240
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发生率很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息息相关[1].胃肠功能障碍可分为三类:一是解剖组织的缺陷,如肠大量切除、梗阻、肠外瘘;二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炎性肠病、胃肠激素分泌不足;三是肠屏障功能障碍,如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均可造成机体缺血、缺氧、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功能受损[2].其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内环境稳定性,改善组织血供与氧供;肠内营养;黏膜上皮特殊营养物,如谷氨酰胺、膳食纤维等;微生态制剂的应用[1,3].中医药在诊治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中有独特的优势,既往研究显示包括通腑攻下法、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等[4].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