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B超对肢体软组织内非金属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B超对软组织内非金属异物的诊断价值,以便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常见的非金属异物普通玻璃、木块、布块、石子等随机植入6只新西兰兔的四肢近端的皮下、肌层及骨面,采用单盲法,利用B超进行探测,将结果与植入异物进行对照。结果B超检测结果与植入异物对照显示,其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准确度分别为96.36%、92.59%、7.41%、3.64%、95.83%。结论B超对软组织内非金属异物的诊断,具有安全、价廉、易普及的优点,其结果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6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63例,小开窗髓核摘除组71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8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开窗髓核摘除组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少。两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开窗髓核摘除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并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术并外敷中药综合疗法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3例臀肌挛缩症患者采用手术切断挛缩带配合中药外敷进行治疗。结果优良率达91.60%。结论手术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 从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46例48髋,其中A型骨折18髋,B型骨折22髋,C型骨折8髋.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6髋,K-L入路27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13髋,延长的髂股人路2髋. 结果 解剖复位32例(66.7%),复位满意11例(22.9%),复位不满意5例(10.4%).随访4个月~4年,平均2年5个月.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26髋,良9髋,可9髋,差4髋,优良率为72.9%(35/48). 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术前在骨盆标本上模拟手术并初步预弯重建钢板,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帮助;术中对骨折在尽可能地解剖复位,并可靠内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原因探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的发生原因,为预防提供策略.方法 对32例FBS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其病史、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资料及术中探查所见.结果 FBSS的主要原因有:①神经根压迫未完全解除或出现新的压迫;②腰椎失稳;③神经根损伤;④椎间盘炎;⑤腰椎生理曲度未恢复.结论 FBSS是多种原因所致的综合征,大部分可以避免.术前充分准备、选择适当的术式,术中仔细操作,彻底减压,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是主要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3年6月~2008年12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1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男14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0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3例,类风湿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患者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分.结果 21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84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有5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化,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短节段固定,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平台骨折是下肢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它的损伤常常由于弯曲和垂直暴力造成,其结果为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塌陷和正常轴向对线的丧失,导致少部分关节面过度载荷而发生的创伤性骨关节炎。所以,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准确的解剖复位,可靠的内固定以及早期的功能锻炼。本组对我院35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男14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0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3例,类风湿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患者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分.结果 21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84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有5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化,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短节段固定,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不同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各类髋臼骨折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2~58岁。骨折依据Letournel分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8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5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联合入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髋臼骨折复位效果采用Matta标准进行X线评估,18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复位良好,2例复位较差。临床效果评估采用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17例,良3例,一般0例,差3例,优良率为86.96%。23例患者中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腹股沟疝,1例发生睾丸鞘膜积液,1例为坐骨神经牵拉伤。结论术前三维CT扫描对骨折的分型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多数情况运用单一的Kocher—Langenheck或髂腹股沟入路均可使骨折的显露和复位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复杂的髋臼骨折或合并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者,依据骨折情况,可考虑采用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联合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