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课题组运用发酵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多聚羟基烷酸——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不仅具有聚羟基烷酸的通性,而且其柔韧性与加工性能得到较大改善。目的:检测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W1/O/W2超声乳化法制备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球,采用全骨髓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培养液中所含成分不同分为3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纳米微球组、对照组,其中前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设为10,20,50μg/L。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第1,3天,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纳米微球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第5,7天纳米微球组吸光度值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即纳米微球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提高生物利用度;第10天纳米微球组细胞仍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此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照组间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纳米微球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能发挥较为持久的生物学效应,可以持续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背景: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单独高分子材料或生物性材料制备的组织工程支架无法满足组织工程研究。 目的:评价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胶原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胞亲和性。 方法:以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作为主体材料,按质量分数复合不同比例(2%,4%,6%,8%,10%)的胶原,采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法制备组织工程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内部结构及孔径大小,液体位移法测定材料孔隙率。将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胶原支架、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支架分别与兔软骨细胞复合培养,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黏附情况。 结果与结论: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胶原复合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孔径大小200 μm左右,孔隙率为(85±2)%,细胞亲水性随加入胶原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与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支架比较,不同比例的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胶原支架可明显促进软骨细胞的黏附、增殖。证实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聚合物/胶原复合支架具备更好的细胞亲和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运用发酵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多聚羟基烷酸——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不仅具有聚羟基烷酸的通性,而且其柔韧性与加工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目的:检测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W1/O/W2超声乳化法制备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球,采用全骨髓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培养液中所含成分不同分为3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纳米微球组、对照组,其中前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设为10,20,50 μg/L。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第1,3天,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纳米微球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第5,7天纳米微球组吸光度值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 < 0.01),即纳米微球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提高生物利用度;第10天纳米微球组细胞仍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此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照组间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说明纳米微球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能发挥较为持久的生物学效应,可以持续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软骨修复的关键是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整体修复,然而目前尚缺乏理想的一体化支架。 目的:制备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并分析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方法:以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Ⅰ型胶原为材料,通过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法制备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观察支架超微结构,支架孔径及孔与孔的连通情况;液体置换法测定支架孔隙率。将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状态,MTT法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曲线。 结果与结论:一体化支架呈疏松多孔结构,软骨层孔径80-100 μm,骨层孔径200-220 μm,孔隙率(80.0±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状态良好,增殖迅速。说明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骨软骨一体化支架具备适宜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发中化学元素可用作环境受污染影响的指示器。化工地区无接触史学前儿童发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受污染的程度,也可用来指导学前儿童的饮食。本研究采集了200名1—7岁健康儿童的发样,利用锑钼兰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中微量元素P、Ca、  相似文献   
6.
<正> 食品卫生监测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其管辖地区,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有关食品卫生资料并定期地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和向社会群众通报的全过程,主要任务是掌握食品和食品用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卫生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掌握食品生产经营者所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卫生质里;了解公共餐饮具的消毒质量;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执行各项食品卫生法规、标准,全面开展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科学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 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五条明文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销售者应当保证提供”。在食品卫生监督中就我市付食品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发展付食品批发市场的同时忽视了食品卫生管理,生产经营人员及单位不能自觉地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擅自进行食品经营活动。 2、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卫生法制观念差,采购食品不向厂方或批发商索取卫生检验合格单,因而与食品卫生监督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干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仅晨起口服拜新同3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针刺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总计30次。两组均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清晨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清晨血压均有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效果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有所降低(P0.05)。结论:"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机体中枢自主神经和相关体液激素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和人工方法检索有关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随机对照观察(RCTs)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篇文献共477例患者被纳入。结果显示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n100组中OR=3.35,95%CI(1.42~7.92),Z=2.76,P=0.006;n100组中OR=26.51,95%CI(1.92~365.60),Z=2.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有效,但纳入文献的质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关节软骨修复的关键是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整体修复,然而目前尚缺乏理想的一体化支架。目的:制备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并分析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以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Ⅰ型胶原为材料,通过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法制备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观察支架超微结构,支架孔径及孔与孔的连通情况;液体置换法测定支架孔隙率。将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状态,MTT法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一体化支架呈疏松多孔结构,软骨层孔径80-100μm,骨层孔径200-220μm,孔隙率(80.0±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状态良好,增殖迅速。说明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骨软骨一体化支架具备适宜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