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27篇
  免费   856篇
  国内免费   547篇
耳鼻咽喉   101篇
儿科学   191篇
妇产科学   135篇
基础医学   573篇
口腔科学   87篇
临床医学   2185篇
内科学   1076篇
皮肤病学   126篇
神经病学   336篇
特种医学   8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72篇
综合类   4433篇
预防医学   1845篇
眼科学   124篇
药学   1577篇
  8篇
中国医学   1619篇
肿瘤学   42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315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1001篇
  2013年   636篇
  2012年   677篇
  2011年   751篇
  2010年   787篇
  2009年   818篇
  2008年   799篇
  2007年   906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989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736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468篇
  2000年   451篇
  1999年   529篇
  1998年   408篇
  1997年   405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318篇
  1994年   237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温室作业对蔬菜种植人员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西北某地区60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温室作业人员(温室组)307人、非温室作业人员(非温室组)295人。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和各部位WMSDs检出信息。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WMSDs检出率的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温室组WMSDs检出率为84.04%,高于非温室组(60.68%)(χ2=41.265,P<0.001)。温室组颈部、肩部、下背部、手部和腿部5个部位WMSDs检出率分别为36.2%、29.0%、62.2%、20.2%和51.1%,均显著高于非温室组(24.7%、18.6%、41.4%、12.2%和26.4%)(P<0.05)。温室组2个部位、3个部位和≥4个部位WMSDs检出率分别为25.1%、16.9%和19.2%,亦显著高于非温室组(18.3%、9.2%和10.2%),但两组间单一部位WMSD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从事温室作业能增加作业人员WMSDs的风险(OR=3.558,95%CI 2.338~5.414),女性患病风险(OR=4.682,95%CI 2.600~8.433)高于男性(OR=2.667,95%CI 1.421~5.007)。结论 温室作业可增加蔬菜种植人员WMSDs的患病风险,多部位WMSDs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依据现有临床证据评价低能量冲击波(LI-ESWT)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有关LI-ESWT治疗E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来自8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595例ED患者,其中LI-ESWT治疗组362例,对照组23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LI-ESWT治疗可显著提高ED患者的IIEF评分[WMD=1.70, 95%CI (0.44, 2.96),P=0.008]和勃起硬度分级(EHS)[RR=11.72, 95%CI (5.13, 26.80),P0.01]。进一步分析表明LI-ESWT治疗后随访4周和24周ED患者的IIEF评分均显著提高[WMD=1.43, 95%CI (0.10, 2.75),P=0.03; WMD=3.09, 95%CI (1.49, 4.68),P=0.000 2];LI-ESWT治疗10~12次ED患者的IIEF评分显著提高,而治疗5~6次IIEF评分并未显示出明显增加[WMD=1.81, 95%CI (0.31, 3.31),P=0.02; WMD=1.88,95%CI (-2.10, 5.86),P=0.35];基线IIEF≥12分ED患者LI-ESWT治疗后IIEF评分明显增加而基线IIEF≤11分治疗后IIEF评分并未显示出明显增加[WMD=2.13, 95%CI (0.51, 3.75),P=0.01; WMD=1.04, 95%CI (-0.96, 3.03),P=0.31]。8项研究报告了LI-ESWT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LI-ESW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其可明显改善ED患者的IIEF评分和EHS分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慕课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1日收录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发文量、期刊分布、基金支持、著者分布、被引频次、文献类型和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将导出的资料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借助频数分析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纳入文献754篇,分别收录于262种期刊;以医学教育类期刊为主;基金资助率达50%;黄坪、张欣、李鑫辉等7人为核心作者;以人体解剖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类课程应用研究最多;慕课应用研究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评价包括终末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平台考核、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5大方面;研究热点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在护理教育、中医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结论 近5年,慕课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发展迅速,核心作者已形成,但缺乏深度合作。未来应增加实验(训)类课程的应用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实验性研究的设计及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了解高职实习护生死亡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2—4月选取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实习护生32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死亡焦虑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323名高职实习护生死亡焦虑量表总分为(8.50±3.27)分,处于较高水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死亡体验教育、近5年内是否有至爱的朋友或亲人去世、实习期间是否遇到过患者死亡是高职实习护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结论高职实习护生死亡焦虑现状不容乐观,其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院校和实习医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护生死亡相关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