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穴位敷贴疗法多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可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消除炎症。本文从贴敷穴位、药物、治疗时机及治疗机理等方面入手,系统整理近年来穴位敷贴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穴位敷贴疗法不良反应小,花费少,病人容易接受,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行多元教学模式是顺应新时代的需要,其中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中医美容学具有基础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尝试多元化融合实践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培养中医美容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3.
谢伟  杨雨旸  武淑娟 《河北中医》2010,32(8):1242-124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我们从其发病特点、病情变化和预后特点入手,汲取传统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探讨制订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以期对本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临床上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排卵药、钙拮抗剂等进行治疗,而推拿疗法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本文按照推拿治疗中的不同手法操作进行分类,综合探讨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归纳25例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的护理要点结果:25例患儿住院期间无继发性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窒息等并发症发生,原发感染亦得到控制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防止并发症发生,为唇腭裂患儿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武淑娟 《河北中医》2009,31(2):175-175
多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偈)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多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好发于儿童,成人发病罕见。笔者曾收治1例成人T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冰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方法 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以50℃热水和0℃冰水浸鼠尾测量小鼠甩尾潜伏期,并进行对比.结果 热水浴组针刺前痛阈(4.02±1.07)s、针刺后痛阈(10.03±5.33)s,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3.822,P=0.031<0.05);冰水浴组针刺前痛阈(64.14±54.65)s,针刺后痛阈(108.86±83.58)s,针刺前后配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185,P=0.076>0.05);两组痛阈变化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P=0.083>0.05).结论 针刺镇痛,热水甩尾痛阈测定方法优于冰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正>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集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是将医用肠线植入到相应的腧穴内,以通过肠线对腧穴的长期、持续性刺激作用,达到提高腧穴的兴奋性、传导性,提高疗效的目的[1]。而且肠线作为异体蛋白,机体的免疫系统必然会对其进行排斥,而这一排斥过程则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促进或调整作用[2]。在现代临床中穴位埋线疗法适应证广,无毒副作用,应用非常广泛。1内科疾病1.1消化系统疾病张燕等[3]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结果穴位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