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杨青林 《山东医药》1997,37(3):24-24
盐酸吡咯吡胺治疗过敏性鼻炎55例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266002)杨青林近年来,我们收治过敏性鼻炎患者105例,均经临床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年龄48~78岁),对照组50例(年龄38~72岁)。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盐酸吡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68个甲状腺激素受体(TR)配体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采用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晕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参数化表达,前55个样本为训练集,后13个样本为预测集,采用逐步回归对变量进行筛选后,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 复相关系数和交瓦检验复相关系数R2=0.766,Q2=0.586(TRα);R2=0.754,Q2=0.593(TRβ).结论 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证明该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在分子结构表征和生物活性预测上的适用性,并可应用于潜在和新型的TR配体化合物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37个环己烯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结构与其抗流感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采用本实验室提出的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对环己烯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结构参数化表征,采用逐步回归对变量进行筛选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训练集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交互校验复相关系数(Q2cum)和拟合均方根误差(RMSEE)分别为0.862,0.575和0.4864,预测集RMSEP为0.4435,模型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结果 表明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能较好表征该类分子结构信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造成不可言状的痛苦.我们应用少腹逐瘀汤内服并抗生素宫腔注射治疗,疗程短,显效快,治愈率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及β-内酰胺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E test)测定亚胺培南等12种抗菌药物对4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等电点聚焦电泳(IEF)、三维试验、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克隆测序等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结果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来自同一克隆株,耐药谱基本一致,仅1株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中度敏感,对其余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三维试验显示4株细菌存在能水解亚胺培南的酶.3株细菌有pI 5.4、5.8、6.6、7.2条带,另1株少pI 5.8条带,pI 5.4、5.8条带均能被克拉维酸抑制.PCR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证实同时存在OXA-23、PER-1基因.结论存在同时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脉汤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8月1日—2023年6月30日于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且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汤,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损害标志物、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载脂蛋白O(APO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LX6-AS1、5-脂氧合酶(5-Lox)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神经丝轻链(NFL)、人磷酸化神经丝重链(PNFH)、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清神经损害标志物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A、ET-1、APOO以及MMP-9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消化内镜是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常用的检查手段。与传统内镜检查相比,内镜分子影像学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与消化内镜相结合,利用荧光标记的分子探针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实时成像,可用于IBD早期诊断、评估肠道炎症、监测结肠炎相关癌、预测治疗反应及优化治疗药物剂量等。未来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针对新靶点制剂的内镜分子成像试验,这些探针应用前尚需解决人体安全性问题及成像程序、图像处理、荧光信号定量的标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