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制备能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具有较高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芩连微丸,对影响成球的4个关键参数水分比例、挤出速度、滚圆转速和滚圆时间进行筛选优化。结果制得的葛根芩连微丸载药量达70%、圆整度好、粒径分布窄,收率在90%以上。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高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对中药微丸工业化大生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葛根芩连微丸中指标成分的体外同步释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使葛根芩连速释微丸中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各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能达到同步释放。方法考察适宜的提高难溶性成分溶出速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备葛根芩连速释微丸,采用相似因子(f2)法统计分析释放曲线。结果黄芩苷、小檗碱、甘草酸与葛根素释放度的f2值分别为52.27、56.13和75.1。结论4种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基本达到同步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葛根芩连速释微丸中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各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能达到同步释放。方法考察适宜的提高难溶性成分溶出速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备葛根芩连速释微丸,采用相似因子(f2)法统计分析释放曲线。结果黄芩苷、小檗碱、甘草酸与葛根素释放度的f2值分别为52.27、56.13和75.1。结论4种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基本达到同步释放。  相似文献   
4.
应用HPLC研究莪术油的药动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莪术油的大鼠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莪术油中标志性成分吉玛酮血浆药物浓度。结果 大鼠尾静脉注射及灌胃给药后莪术油指标性成分吉玛酮药时曲线符合静注和口服的二房室模型,静注给药t1/2α,t1/2β分别为9.890,41.53min,灌胃给药Ka为0.479h-1,tmax为3.284h,cmax为0.501μg·mL-1。结论 静注给药后吉玛酮在大鼠体内表现为快速分布和消除,口服莪术油吸收较慢。  相似文献   
5.
葛根总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优选葛根总异黄酮提取工艺,为大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以葛根总异黄酮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采用乙醇提取,在所试条件下粉碎度对葛根总异黄酮提取率影响最大.结论:葛根提取最佳工艺为药材粉碎成粗粉,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70℃,每次1h).  相似文献   
6.
莪术油微球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建立莪术油固体化微球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将莪术油固体化微球溶剂超声提取,用香草醛浓硫酸液显色后,采用可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制剂中莪术油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提取液莪术油中3种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运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5批微球包油率均在60%以上;运用HPLC法测定微球中含莪术二酮、莪术醇、吉玛酮平均分别为6.88%、0.95%、5.0%.结论:方法学考察可知两种方法准确、可靠;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便,适用于微球中总油的含量测定,HPLC法则适用于本制剂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芩连微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青坡  游剑  杨蕾  赵颖  王永圣  崔福德 《中草药》2005,36(10):1473-1476
目的制备能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具有较高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芩连微丸,对影响成球的4个关键参数水分比例、挤出速度、滚圆转速和滚圆时间进行筛选优化。结果制得的葛根芩连微丸载药量达70%、圆整度好、粒径分布窄,收率在90%以上。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高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对中药微丸工业化大生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游剑  李青坡  于英伟  崔福德 《药学学报》2004,39(10):849-853
目的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 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表观吸收系数均较低,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玛酮和莪术二酮二者在体肠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莪术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灌流液中莪术油在0.4-1.2 mg·mL-1时,三成分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均为被动扩散过程,且三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