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来,我们采取纵横联合攻关战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工程高新技术,将中药蓖麻制成单克隆抗体蓖麻毒免疫球白─IgY─RiCinA(生物导弹华雷1号)治疗上消化道中晚期胃癌、食道癌、喷门癌等恶性肿瘤,并取得较好疗效,特将有关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3.6岁。病种:食道癌3例,贲门癌3例,胃癌24例,其中胃体癌12例,胃窦癌8例,吻合口残余癌4例、本组病例中有7例患者伴肺、肝、卵巢、腹膜、肠系膜不同程度转移。2方法与疗效2.1治疗方法:首先建立磁场,…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对正常成人下腰椎侧隐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人下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测量方法,探讨对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方法:采用尸体标本解剖与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和表面遮掩显示相结合方法对侧隐窝进行观察,选择椎体上1/4横断面作为研究平面,测量120例下腰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值,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下腰椎侧隐窝分三型:三角型?三叶草型和牛角型;正常成人双侧侧隐窝矢状径不对称,右侧略大于左侧(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率相对恒定(P>0.05),正中/右侧=3.93,正中/左侧=4.03?结论:椎体上1/4横断面为侧隐窝入口平面,利用矢状径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侧隐窝狭窄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李振平 《中原医刊》2004,31(9):33-34
输卵管阻塞疾病是女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统计资料显示,占女性不孕的25~50%,其中20%左右为输卵管近段梗阻。在治疗方面,传统的通液、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内镜、物理等治疗,亦不尽如人意。随着放射介入技术在该类疾病的应用,以及近年来介入技术学、材料学、影像学的发展,对输卵管阻塞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复习有关资料及报道,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该技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静脉尿路造影是泌尿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适用于尿路系统各种器质性、功能性病变的检查。在X线电视监视下动态观察泌尿系显影的情况,由诊断医师参与操作,适时捕捉最佳时机与体位,可大大提高病变的显示及诊断能力,是对传统检查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我院自1996年8月开始运用X线电视监视下静脉尿路造影以来,已进行了数百例检查,现对该技术做一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额叶皮质的代谢及形态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中大脑额叶皮质的形态及代谢改变。方法:大鼠实验组于6-OHDA毁损后用BIOSPEC47/30磁共振波谱仪(4.7T),采用点分辨波谱法对双侧额叶皮质行H-MRS检测,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并用电镜观察该区神经元及突触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损毁侧额叶皮质.NA.A/Cr比值显著低于对侧,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别;Cho/Cr比值在两组的两侧相比均无显著差别。电镜观察显示:损毁侧额叶皮质的突触数量较对侧减少,突触前、后膜和突触小泡结构异常,典型突触结构消失,树突棘出现大片低电子密度区,细胞器消失。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损毁侧额叶皮质内存在神经元缺失或突触数量的减少,突触结构异常及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海马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冰冻铣切技术取成年男性颅脑标本平行于眦耳线的横切面图像,与相应活体层厚5mm的1.5T磁共振图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海马在视交叉下方平面开始出现,视束及前连合平面最为典型,室间孔平面变小并逐步消失,大约占据4cm的厚度。结论:1.5T磁共振T,加权像能较好显示海马及相关结构,侧脑室及其内部结构是确定海马位置及分部的最佳标志。  相似文献   
7.
肝静脉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MRI和多层螺旋CT在冠状断面上诊断肝疾患及肝外科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例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10例成人腹部MRI冠状图像及5例成人肝内管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观测了肝左、中、右静脉及其重要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肝门静脉的关系。结果依左外叶的外形特征,将肝左静脉的回流形式分为4型。来自段Ⅷ腹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中静脉,来自段Ⅷ背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右静脉。而位于段Ⅷ腹侧部和背侧部之间的静脉(V8i),其回流形式可分为3型。肝右静脉的主干多出现于下腔静脉及其稍后层面,在冠状断面上可分为4型。结论冠状断面在显示肝静脉及其属支的上、下走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V8i为标志,将段Ⅷ分为腹侧和背侧两个亚段。这种亚段划分有利于探讨一种新的和更加安全的肝外科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行为学和MRI表现上评价6-OHDA分别毁损大鼠黑质及纹状体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模型。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黑质毁损组20只,纹状体毁损组18只,假手术组2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分别作单点黑质毁损与两点纹状体毁损术。观察术后不同时期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并进一步用高场强MRI活体检测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的毁损情况。结果:黑质毁损后第2周内有7只大鼠诱发出明显的旋转行为,且旋转次数>7转/min,模型成功率为35%。纹状体毁损后第2周有11只大鼠诱发出旋转行为,旋转次数<4转/min,第3周内旋转次数<5转/min,至术后第5周达到7转/min以上并保持稳定,模型成功率为61.1%。MRI显示:模型大鼠第3周内毁损侧黑质和纹状体较对侧出现了明显的MRI低信号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区逐渐减小,至第5周已基本消失。结论:应用6-OHDA小剂量两点毁损纹状体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更加符合临床帕金森病病人的病程进展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帕金森病研究较为理想的模型。MRI扫描可以活体连续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毁损情况,是客观评价和检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给大脑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利用15 例头部矢状断层标本及相应脑片,颅脑MRI矢状扫描图像研究了大脑沟、回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结果显示:扣带沟缘支和外侧沟后升支是识别中央沟的标志,若出现壁间回则更易识别中央沟;借外侧沟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形成的“Y”或“V”形外观,可识别中央前沟及额下回的眶部、三角部和岛盖部;侧副沟居海马结构下方,其下方为枕颞内侧回。选了8 个典型矢状扫描层面详细介绍大脑沟、回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靶向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制备一种集靶向化疗、定位、实时监测为一体的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方法以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为模型药物,以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为荧光探针,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以粒径、荧光性能、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质量控制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用复乳法制备平阳霉素量子点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PYM-QD-PLGA-NPs)。结果经优化制备的PYM-QD-PLGA-NPs包封率为(78.1±2.1)%,载药率为(5.9±0.3)%,平均粒径245.4 nm,电位(-6.68±4.11)mV,具备与QDs相似的荧光性能。结论 PYM-QD-PLGA-NPs具备一定的PYM包载率和QDs荧光性能,符合淋巴靶向的粒径要求,理论上通过口腔癌周注射,可靶向、定位、监测并治疗颈淋巴结转移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