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消化系统肿瘤占人类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一半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肿瘤死亡率的前5位中有3种为消化系统肿瘤(胃癌、结肠癌和肝癌),我国发病率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中有7种来源消化系统[1].有关肿瘤的病因学研究较多,但一直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传统观点认为肿瘤发生是由环境、遗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我国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既往研究较少关注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目的 观察F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情况,并分析其与健康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6-2018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脾胃病科门诊且确诊为FD的患者为FD组(n=87),选取同期于本院工作的健康职工及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45)。收集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嗜酸粒细胞计数情况,进行异常率和具体数值的比较;并对两组不同性别的人群进行白细胞分析。结果 FD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FD组白细胞计数异常者15例,均表现为偏低;对照组白细胞总数异常者1例,也表现为偏低。FD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者16例,均表现为偏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者1例,也表现为偏低。FD组中性粒细胞分数异常者4例,其中1例表现为偏低,3例表现为偏高;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分数异常者3例,其中2例表现为偏低,1例表现为偏高。FD组嗜酸粒细胞计数异常者2例,均表现为偏高;健康组嗜酸粒细胞计数异常者1例,表现为偏高。FD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FD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FD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女性(P<0.05)。结论 FD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健康人群偏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率较健康人群高,且这种现象在女性FD患者中更突出。  相似文献   
4.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诸医家采用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敷贴、灌肠等方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对近几年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中医治疗PGS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5.
符思教授在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时认为,该病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主要病位在脾胃,脾胃先病,影响到肝胆,而非原发性肝胆病。治疗肝病时应根据病程采用初、中、后分期治疗的方法辨证施治,并始终抓住"湿热"这一特异性致病因素,脾胃肝胆同治,切断湿热之源。初期急则治其标,以解毒利湿为主,中期以扶正益气温阳为主,后期以养肝固为本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湖南省自然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探索湿热证与肝脏炎症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舌象标本及相应空腹静脉血各316份行肝脏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湿热证组ALT、AST、GGT、CRP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组(OR=2.9,OR=2.4,OR=2.1,OR>10;P均<0.05)。湿热证组ALT、GGT、CRP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2,P=0.011、P=0.025);ALT、GGT、CRP与湿热证呈正相关(R=0.15,P=0.037;R=0.2,P=0.005;R=0.19,P=0.008)。结论:湿热证反映了肝脏炎症损伤,舌苔黄厚腻可能成为肝脏损伤的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7.
探索适合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PBL结合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学生进行授课,采用考核、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并与传统授课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显示,PBL结合标准化病人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对临床实用、对病例印象深刻、活跃课堂气氛、拓宽知识面、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以及考核成绩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PBL结合标准化病人方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在中医内科见习授课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毒”概念的演变及其阴阳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对整个人类医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论中医不可不辨阴阳。中医之"毒"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到现代,已成为富于时代特征的中医病理因素。那么,中医之"毒",其阴阳属性到底如何,论述者却不多,而这对于从整体观把握疾病的性质恰恰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中医"毒"概念内涵的演变、致病特点及其阴阳属性,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道共同探讨之兴趣,促进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核素胃排空的特点。方法将多中心的84例FD患者分为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四组,并进行核素胃排空检查,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胃半排空时间、胃排空速率、2小时存留率。结果 (1)84例FD患者中,胃排空延迟者46例(54.8%),胃排空正常者38例(45.2%);(2)胃半排空时间肝胃气滞型最长(140.7±55.3)分钟,其次为脾虚气滞型(134.3±64.6)分钟,肝胃郁热证(118.7±27.4)分钟,湿热壅滞型最短(100.8±26.7)分钟,经方差分析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排空速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型最高(0.53±0.12)与其它三个证型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小时存留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37.2%±12.8%)与肝胃气滞证(51.0%±14.7%)、肝胃郁热证(46.9%±11.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不同的核素胃排空特点,湿热壅滞证呈胃排空加速表现,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呈胃排空延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