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检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in1和周期素D1基因的表达,探讨Pin1在胰腺癌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胰腺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肿瘤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Q RT-PCR)检测胰腺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旁组织中Pin1和周期素D1 mRNA 的表达,运用Fisher精确概率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例胰腺囊腺瘤中周期素D1和Pin1的表达与肿瘤旁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20例胰腺癌中周期素D1和Pin1的表达明显高于肿瘤旁组织[(2.78±1.02)vs.(4.36±1.27)和(5.48±1.69) vs. (9.97±1.86),P<0.05)]。Pin1和周期素D1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组间差异均为P>0.05),但Pin1与周期素D1的表达有关(P<0.01)。 结论:胰腺癌中Pin1的过表达可促进周期素D1表达,由此诱导了肿瘤的发生;Pin1可能在胰腺癌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膀胱移形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检测抗凋亡(IAP)家族中Livin基因在膀胱移形细胞癌(BTCC)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探讨Livin的表达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中Livin基因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免疫染色标本中,在癌旁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L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0%。Livi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CT值是癌旁组织的8.0454(7.4264—8.6644)倍,与分级和分期没有相关性。结论Livin基因在癌旁组织中有少量表达,而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癌旁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早期检测肝组织多药性耐药基因对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取裸鼠 4 0只 ,用人结肠癌SW4 80细胞系制作裸鼠原位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模型建立的第 10天肝活检取左右肝叶各2mm3 组织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 (multidrugresistancegene,mdr- 1mRNA)的表达 ;模型建立的第 5周观察裸鼠肝脏是否形成肉眼转移灶。结果 经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检测肝活检组织mdr- 1基因 ,在存活的 36只裸鼠中 2 2例高表达 ,平均CT值 (Cyclethreshold ,即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为 2 5 90 1,平均拷贝数为 4 2 7× 10 7/ugRNA ,并高表达的 2 2只裸鼠均有肉眼肝转移灶形成 (10 0 % ) ;mdr - 1基因低表达 (平均CT值 33 36 8,平均拷贝数 2 11× 10 5)及无表达的 14只裸鼠中 ,仅 1例形成肉眼肝转移灶 (7 1% ) ,其余 13例均无肉眼肝转移灶形成 (P <0 0 1)。结论 结肠癌肝活检肿瘤细胞mdr- 1mRNA基因高表达与异时的肝转移灶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提示检测结肠癌肝组织多药性耐药基因的高表达可以预测异时的肝转移灶形成。  相似文献   
4.
张景辉 《江西医药》2005,40(Z1):704-70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行肝囊肿开窗术。结果17例均获成功,均痊愈。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病人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微创外科的特点,是目前最适合普及的治疗肝囊肿的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结肠癌细胞系中表观遗传学酶谱的表达水平.方法:RT-PCR分别检测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和Caco-2中Dnmt1、Dnmt3a、Dnmt3b和HMT mRNA表达水平.结果:Dnmt3b mRNA在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中高度表达,Dnmt1与HMT次之,Dnmt3a表达水平最低;Dnmt3b、Dnmt3a在不同结肠癌细胞系之间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细胞系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遗传学发生机制;Dnmt3b在建立和维持结肠癌细胞系DNA甲基化模式中可能起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旨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腹部手术后延迟性肠麻痹(prolonged postoperative ileus,PPOI)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开腹消化道肿瘤根治术的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以出现PPOI为病例组(13例),其余为对照组(11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POI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χ2=6.824,P=0.009)、术后出现低钾血症(χ2=3.872,P=0.049)与PPOI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BMI<18.5 kg/m2是PPO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是PPOI的独立危险因素,当BMI<18.5 kg/m2,发生术后延迟性肠麻痹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治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胰管结石17例.结果:17例中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100%),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62.5%),脂肪泻(12.5%),消瘦(17.6%).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的B超诊断率分别为88.2%和76.5%,胰管结石的CT和MRI诊断率均为71.4%,ERCP胰胆管显影者60%.手术方式包括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术1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结论:胰管结石以B超检查为首选,与CT、MRI、ERCP等检查联合使用基本上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胰管结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景辉 《江西医药》2006,41(2):70-70
1病例介绍患儿,女,3个月,腹部巨大肿块2个月伴呕吐1周入院。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1个月开始出现腹部膨隆,进行性加重,1周前开始出现频繁呕吐,无发热,近3d未解大便。皮肤无黄染,腹部高度膨隆。B超检查提示腹腔巨大囊性包块。手术发现为胆总管巨大球形囊肿,约20×18×15cm,肠管被挤向左上腹且严重受压,囊肿张力高,内含黄色浑浊液体约2000ml,囊壁光滑。胆囊底部一2×3cm小囊肿。行胆总管囊肿和胆囊切除并胆肠吻合。术后诊断:巨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胆囊底囊肿。2讨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因胰液、胆汁相混合且排出受阻,在婴儿期常引起化脓性胆管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β-caten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紫杉醇(paclitaxel)联合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β-catenin ASODN和错义对照(SODN)作用于MCF-7细胞48 h后,测定细胞凋亡比例.以终浓度为10 μmol/L的ASODN、SODN和空白对照培养细胞10 d后,计算各自的集落形成率.按不同组合分别在培养细胞中加入ASODN、SODN、紫杉醇,于培养24、48 h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检测β-catenin mRNA 表达,培养72 h后MTT法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 MCF-7细胞凋亡比例随β-catenin ASODN作用浓度升高而略有升高,与SODN、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ASODN组平均集落形成率(12.5%)与SODN组(34.0%)和空白对照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TT实验和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ASODN联合紫杉醇组与单用ASODN组或单用紫杉醇组比较,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β-catenin mRNA表达相对值明显降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β-catenin ASODN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并且同紫杉醇联合作用时显著抑制细胞生长和β-catenin mRNA 表达.  相似文献   
10.
小鼠内毒素肝损伤中TLR4及SOCS1/3 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脂多糖(LPS)信号的转导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Toll样受体4(TLR4)是LPS识别与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受体[1].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可抑制多种信号通路,可能发挥负性调控作用[2].我们通过观察野生型小鼠(C3h/Heouj)内毒素肝损伤中TLR4及SOCS1/3 mRNA表达变化,并以TLR4缺损小鼠(C3h/Hej)为对照,探讨LPS肝损伤的信号通路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