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报告了4例针灸常规取穴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加入针对督脉压痛点的操作后疗效情况。为观察督脉与慢性功能性便秘之间的联系,本文观察了41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督脉脊柱段压痛点,发现压痛点较集中出现在T5~T7及L4~L5段椎体棘突下,认为某些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发病与督脉相关,督脉压痛点既是这类患者的阳性反应点,又是治疗的选择部位。  相似文献   
2.
在幼儿园中,同伴冲突时常会发生,这种冲突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尤甚。究其原因,同伴之间的互动在区域中占据着主要部分,他们通过言语、动作等手段实现彼此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必然会导致其交往过程中冲突的产生,因此,活动区自然成为了幼儿之间冲突的"高发地"。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75岁,因吞咽困难1月余于2015年4月10日就诊于本院。患者1月余前吃饭时突然感觉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黑便、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不适。遂至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贲门黏膜病变,幽门管息肉灶。病理检查示,食管38 cm少量鳞癌组织,幽门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肠化、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继而来本院胸外科就诊,查体示,意识清,精神可,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本院胃镜复查示,食管距门齿32 cm 可见Ⅱc 样病变,大小约0.5 cm,食管距门齿38~42 cm可见溃疡样病变,大小4 cm ×2 cm,胃底可见糜烂,大小约1.5 cm,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癌。活检病理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另见一块组织可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距门齿40 cm)鳞状上皮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图1)。(胃底)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2)。诊断为食管癌、早期胃癌。胸外科考虑直接切除食管与胃病灶的范围较大,吻合困难,遂建议患者至消化内科先行内镜下处理上段病灶,治疗恢复后转胸外科继续手术治疗下段病灶。患者遂于2015年4月29日在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2~38 cm可见Ⅱc样病变,予ESD切除;距门齿41 cm,可见一大小为2 cm BorrmannⅡ型病变。胃底后壁可见一大小为1.5 cmⅡc 样病变。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四周及基底切缘均阴性(图3)。术后恢复良好,6天后出院。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后,于2015年5月26日在本院胸外科全麻行“右侧胸腔镜+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探查:食管癌根治术+管状胃成形+胃食管胸内吻合+右下肺肺大疱切除+迷走神经离断+复杂黏连松解+术中快速病理+胸腔闭式引流+腹腔引流术”,术中冰冻切片示,(食管下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大小1.5 cm ×1.2 cm,溃疡型,浸润至浅肌层,距上切缘2.5 cm。(食管胃连接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小2 cm ×1 cm,上下切缘均阴性。术后病理检查示,(食管旁淋巴结)0/3阳性,(贲门旁淋巴结)0/1阳性,(腹腔干旁淋巴结)0/1阳性,(肝总动脉旁淋巴结)0/4阳性,(脾动脉旁淋巴结)0/1阳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5天后出院。  相似文献   
4.
残胃癌是指由于胃的良性病变(常为消化性溃疡)或者胃癌等其它恶性病变,行毕I氏或毕Ⅱ氏胃大部切除术后,在残胃出现的所有癌,包括原发肿瘤局部复发,多发生于术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在胃溃疡的治疗方面,虽然药物治疗已取代了胃大部切除术,但由于残胃癌的潜伏期较长,残胃癌的发病率并未减少,反而有增加趋势。与早期胃癌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失败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失败的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操作及处理决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ESD术并经术后病理明确为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排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脂肪瘤等)的患者,按ESD成功与失败分组,对照研究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形态、病变大小、手术时间、病理类型、抬举征、并发症等因素与ESD手术失败的关系.结果 41例行ESD术处理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的患者中,30例成功完整切除病变,11例ESD术失败(10例转外科手术切除,1例管状腺瘤残留随访);统计分析显示,ESD失败组与ESD成功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形态、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仅在病变抬举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抬举征阴性为ESD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1 1例ESD手术失败患者中,2例患者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与肌层距离较近,粘连严重,其抬举征均为阴性;5例患者黏膜下层纤维化粘连,其抬举征均为阴性;1例患者术中迷走反射兴奋致心律显著下降;1例患者ESD术后病理证实肿瘤脉管浸润;另有2例患者其肌层内环肌束向上生长入黏膜下层,剥离困难,其抬举征均为中心区阴性.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失败仅与病变抬举征有关,抬举征阴性为ESD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抬举征阴性与黏膜下层纤维化粘连、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肌束向黏膜层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电针与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应特点与差异。方法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熏蒸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针刺结合电针法,熏蒸组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电针组与熏蒸组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上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熏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9%优于电针组的93.33%,熏蒸组H-B量表与症状评分改善也优于电针组,但2组对比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与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都能达到较好疗效,中药熏蒸疗法创伤小、疗效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不射精症是男科常见的性功能障碍,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笔者采用自拟补肾疏肝汤辨证加减治疗原发性功能性不射精症60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就诊于生殖男科门诊的病人60例,年龄20~37岁,平均25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11个月;肾阳虚衰者16例,肾阴亏虚者12例,阴虚火旺者8例,气血两虚者8例,肝郁气滞者8例,湿热下注者5例,瘀血阻滞者3例。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制药是一种新型的制药技术,微生物药物是由微生物制药催生的生物药物,对于制药产业的发展及药物的创新、改革以及开发微生物资源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微生物药物及微生物制药的定义,简单介绍微生物制药的历史;然后逐一介绍目前微生物制药的现况及微生物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结语阐述微生物制药所具有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不射精症又称射精不能、射精障碍,指性交时有正常的性兴奋和阴茎能勃起,但性交中达不到性高潮,无精液射出.本病在男子性功能障碍中并非少见,有报道称不射精症约占男子性机能不全的28%,且该病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因为之一[1].  相似文献   
10.
硒结合蛋白1(SBP1)共价结合于硒参与多种细胞内硒的转运。然而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是一种新型抗肿瘤物质。近年来随着对SBP1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不但可作为预后指导个性化治疗策略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而且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并提高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治疗策略应用于临床。该文旨在探讨SBP1的抗肿瘤机制及其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指导临床肿瘤个性化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