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析陆懋修从阳明论治温病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懋修(1818-1886),又名免研,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为清代后期著名的医学家。陆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儒医兼通,陆氏秉承家学,对先人的医学成就颇为敬重。他曾三十余年坚持潜心研究《内经》、《伤寒》等医学经典著作,终于贯通医理而成为一代名医。陆氏一生博览群书之余,著述不断,  相似文献   
2.
"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根初博采众长,酌以己见,作《通俗伤寒论》一书,书中俞氏主张寒温兼融,力倡以经典理论为本,把伤寒学及温病学理论相贯通,广泛论治四时外感疾病.对于伤寒少阳证治,俞氏深谙少阳之生理及少阳病的证侯特点,立法、处方多由此人手而切中病机.其证治思想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3.
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引用《黄帝内经》的“膜原”概念,来解释当时疫病的侵袭途径、病理特点、传变规律,以及创立“邪伏膜原”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来,后世医家对于膜原这一部位也予以重视,对邪伏膜原的理论研究也较多。经过诸多医家的发挥、充实,使邪伏膜原的理论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4.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5.
张宏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93-794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清代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在《通俗伤寒论》一书中,从广义伤寒立论,以仲景六经辨证为本,融气化学说于六经辨证之内,全面论述四时外感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且在仲景《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基础上多有引申发挥,其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吴又可对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加以分析,探究其证型转化思想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应用证型转化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注意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特色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清绍兴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医技卓越,治验颇丰,他结合前人的医学理论及自己的临证心得,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著成《通俗伤寒论》。从广义伤寒立论,统论四时的外感疾病,在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把诸多新的内涵融入仲景的辨证理论体系之中。临证从六经辨证人手,  相似文献   
8.
9.
《通俗伤寒论》为清绍兴医家俞根初所著.俞氏很重视伏邪致病,辨病属伏气或是新感为其辨证内容中很重要的一步.伏邪致病与新感相比,其病机、病理过程要复杂.这一类证总的病理特征为感受外邪,伏而未发,病邪潜伏既久,由时令阳气的萌动或新感邪气冒触而引发,病发时往往表现出致病的邪气与时令季节的主气不甚相符,病起常呈现出里热郁盛或表里同病的证候.而伏邪外搏过程往往是伏邪致病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伏邪致病的机理来看,伏邪外搏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伏邪自发,伏邪潜伏匿藏于体内,郁久而伺机向外勃发;二新感引发,伏邪受外邪的诱触,引内潜之伏邪向外搏发.俞氏在伏邪致病的论治中,更侧重于对后者的探讨,其伏邪外搏证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黄元御、彭子益三医家都以脾胃中气为中心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然而其理论视角却有所不同。李东垣侧重于探讨内伤脾胃而引起的脏腑功能的失常,黄元御侧重于探讨脾胃中气与肝心肺肾之间气机及功能的和调,彭子益则侧重于探讨脾胃中气与其它脏腑、经络在生理功能上相互的影响。把三医家的特色理论加以互参、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各医家的理论特色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