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 方法 38例DVT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12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按我院疗效观察标准:治愈,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有效,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 结果 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4例随访3~24个月,其中3~6个月7例,7~12个月12例,13~24个月15例,血栓复发2例,经再次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再通. 结论 介入治疗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严重的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相当棘手 ,“治疗性的血管新生”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即应用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促进缺血组织周围的血管新生和侧肢循环建立 ,改善局部组织供血。新近研究表明 ,这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其实质是通过动员骨髓中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EPC) ,向缺血组织游走并分化为内皮细胞 (EC) ,而发挥其血管新生效应[1] 。这种骨髓来源的EPC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重症缺血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已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一、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1.内皮祖细胞的起源和分布 :胚胎时期的血管…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1998年1月~2004年8月,我们共收治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患者2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4岁~84岁,平均51.2岁,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其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2月LC术后近期再手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均获痊愈.其中再手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分别为切口感染3例、腹腔残余脓肿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和胆管炎各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予对症处理.结论 完善术前检查,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适时中转开腹等是减少LC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AMAD是外科急腹症之一,约占急腹症总数的1%。该病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达59%-93%121。早期诊断是提高其生存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螺旋CT造影对AMAI确诊率高,但对疑似AMAI的急腹症病人常规采用上述检查。既不方便又不经济,因此需寻求一种更简便、低廉、敏感的检查方法。我们对2003年3月-2005年10月收治的疑诊AMAI的急腹症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AMAI病人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季节变化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值的影响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9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行随访观察病情,患者测量血压值每星期2次并记录。结果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值在冬季高于夏季且差异明显(P〈0.01),血压在春秋两季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制定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季节对血压的影响。注意温差大时多监测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胶囊升缺血后肢大鼠外周循环中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变化及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喂食补肾生血胶囊,1周后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药物组大鼠外周血培养的EP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组织VEGF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补肾生血胶囊通过动员骨髓EPC的迁移、分化.促进局部血管新生.达到改善缺血组织供血目的。  相似文献   
9.
医源性大血管损伤的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外科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医源性大血管损伤临床仍不少见,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我们2001年4月-2007年4月共处理医源性大血管损伤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所致的下肢静脉性溃疡临床常见,但治疗困难。穿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下肢静脉高压,是静脉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点状切口穿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2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