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McGrath MAC可视喉镜在麻醉科临床中实施小儿气管插管教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未接受过小儿气管插管培训的麻醉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住院医师分为可视喉镜培训组和普通喉镜培训组,每组5人。可视喉镜培训组采用McGrath MAC可视喉镜进行培训,普通喉镜培训组采用Macintosh普通喉镜进行培训。经过理论授课和模拟人培训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临床患儿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比较两组住院医师气管插管时间,首次插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以及临床教学调查问卷评分的差异。结果可视喉镜组气管插管所需时间[(37.4±4.3)s]比普通喉镜组[(34.6±3.6)s]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视喉镜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92%)和插管总成功率(100%)与普通喉镜组比较(76%和92%),差异无显著性(χ^2=2.381,2.083;P=0.123,0.149)。可视喉镜组对教学满意度、操作自信度、解剖知识掌握度均高于普通喉镜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临床小儿气管插管教学中,应用McGrath MAC可视喉镜能够提高教学满意度,增加住院医师的操作自信,并加深其对相关解剖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癌前状态之一,伴有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视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进行胃癌前病变的防治,逆转其癌变,阻断胃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脾虚毒损胃络"是CAG癌前病变的基本病机,将健脾通络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防治,为临床CAG、PLG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文章介绍刘冬梅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的经验,并希望能对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吗啡与氯诺昔康复合应用对大鼠激光痛阈的影响,探讨二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吗啡组(M),氯诺昔康组(L),合并给药组ML1、 ML2、 ML3组.各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5、 30、 60、 120min进行痛阈测定,并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以比较不同剂量的药效.依金正均法计算Q值,评价吗啡与氯诺昔康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各组间给药前CO2激光痛阈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15min大鼠痛阈开始增高, 30min达到峰值,较高剂量组可持续至给药后120min.计算给药后M、L、ML1组60min时痛阈提高百分率并用金正均法计算Q值,Q=1.18.结论:吗啡与氯诺昔康复合应用,在一定范围内镇痛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Q值大于1.15,表明两药药效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配比的吗啡和氯诺昔康复合应用于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63只,依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吸入1.4%异氟醚5min后不做处理;切口痛对照组(B组):切口痛模型大鼠,皮下注射1ml生理盐水;给药组(C~H及L组):切口痛模型大鼠,分别给予不同配比的吗啡/氯诺昔康(6/0、1/5、2/4、3/3、4/2、5/1、0/6mg.kg-1),皮下注射。每组7只大鼠,均分别于术后1h给药,然后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价各组药物对大鼠的镇痛作用。结果A组的累积疼痛评分为0.375±0.518明显低于其他给药组(P<0.01),B组的累积疼痛评分为18.125±1.126显著高于其他给药组大鼠(P<0.01);C、D、E、H、L组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5.250±1.488、5.375±1.506、5.125±1.458、4.375±2.200、5.250±2.121,P>0.05);F、G组的累积疼痛评分分别为3.625±1.061和3.750±1.165显著低于C、D、E、L组(P<0.05或P<0.01)。结论吗啡与氯诺昔康复合应用的比例在1∶1~1∶0.5时可取得较佳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中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用和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吗丁啉治疗。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0.00%和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疗效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和中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急性创伤等伤害性刺激可通过外周和中枢双重机制导致痛觉过敏的发生[1].氯诺昔康是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胃肠耐受性好,常用于超前镇痛[2,3].本研究拟评价氯诺昔康对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以探讨其对急性创伤性疼痛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静态和视觉作业负荷下的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以及视觉作业相关的变化特点。方法记录19名青年男性静态(闭眼及睁眼)和执行视觉作业过程中的EEG,应用脑波频率涨落分析技术分析状态相关的α段频率涨落特征及变化特点。结果由闭眼、睁眼至视觉作业状态,α段频率涨落优势概率分布特征显著改变,9Hz、10Hz优势下降,8Hz、11~13Hz优势上升,具有绝对优势的主涨落成分逐渐为多成分竞争所代替,前部脑区较慢成分逐渐居于优势;各脑区α段优势涨落熵值显著增加,优势涨落能量逐渐显著降低,且其增加/下降过程均具有明显的脑区性。结论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指标的变化反映了视觉作业下相关脑区活动的进一步增强,表明该技术可应用于视觉作业负荷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具有跨血脑屏障功能的PTD-BDNF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发电活动的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蛋白转导结构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TD-BDNF)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发突触活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DNF与PTD-BDNF作用后均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产生频率[sEPSC的频率:(1.4±0.5)vs(4.0±0.6),(3.9±0.5)Hz,均为P<0.01;mEPSC的频率:(4.2±1.0)vs(7.9±1.9),(7.6±1.8) Hz,均为P<0.01],并增加sEPSC的幅度但并不影响mEPSC的幅度[sEPSC的幅度:(415.7±48.0)vs(743.7±95.7),(693.7±99.9)pA,均为P<0.01;mEPSC的幅度:(34.7±4.7)vs(36.3±6.2),(36.2±4.4)pA,均为P>0.05]。BDNF与PTD-BDNF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D-BDNF可以增强大鼠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说明重组PTD-BDNF与BDNF有相似的电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靶音识别作业对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的影响及各优势成分的作业相关变化。方法被试为21名右利手、听力及EEG正常男性(25—35岁),记录被试闭眼状态下安静及靶音识别作业过程中的12导EEG信号,利用脑波频率涨落分析技术分析8、9、10、11、12、13Hz 6个频率成分的优势涨落特征。结果 靶音识别作业导致脑波α段频率涨落竞争结构中的主涨落成分向高频方向发展.9-10Hz优势显著下降,11—13Hz优势显著增加,各频率成分在频率竞争结构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改变:同时。作业相关的优势成分快化与各被试静态EEG有关,即围绕静态EEG功谱峰值频率,较高频率成分优势几率明显增加,较低频率成分优势几率则明显减少。结论 靶音识别作业导致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的显著改变可能反映了与作业负荷有关的脑一般机能状态的增强,因此脑波α段频率涨落分析技术可能有助于作业负荷的总体及个别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