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及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尼莫地平组(n=50):尾壳核注射自体股动脉血50μL复制脑出血模型,造模即刻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6mg/kg(即8μL/g),以后每天1次。②模型组(n=50):同前造模,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假手术组(n=20):手术,但进针人尾壳核后不注血。各组分为术后6,24,48,72h、5d 5个时间点。造模动物醒后进行Bederson评分,评估其行为和神经功能缺陷(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评分≥2分为造模成功)。人组动物在以上5个时间点进行Bederson评分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行免疫组化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醒后迅速出现偏瘫,24h后评分趋于稳定,至72h之间评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5d时仍有体征。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尼莫地平组术后48,72h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②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假手术组进针侧脑组织表达很少,模型组6h后即有表达,24h达高峰,持续72h后逐渐下降,5d后仅有少量表达;尼莫地平组动态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各时间点的数值均较低,尤其是术后24~72h(P〈0.01)。结论: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升高,提示其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②尼莫地平降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凋亡程度,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神经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0年7月煤炭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卒中患者1322例的资料,其中115例发生卒中后癫痫,根据不同的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CI)组79例、脑出血(CH)组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癫痫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异常脑电图、治疗结果的差异及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的部位。结果①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8.7%(115/1322),其中SAH组的癫痫发生率最高(16.1%),CH组的发生率为11.5%,CI组最低(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P〈0.02)。②早发性癫痫的发生率(65.2%)高于迟发性癫痫(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60,P〈0.01)。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经Ridit分析,SAH后癫痫的发生最早,与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2,P〈0.01)。其中CI组患者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58.2%(46/79);CH组患者中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各占42.3%(11/26);SAH组患者中80.0%为全身性发作,20.0%为癫痫持续状态。④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高,达94.8%(109/115),3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655)。⑤经积极治疗后,103例患者的癫痫得到控制,12例患者死亡。SAH组患者的病死率最高(40.0%,4/10);CI组最低(6.3%,5/79),CH组的病死率为11.5%(3/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1,P〈0.01)。结论 3种类型卒中患者中,SAH后癫痫的发生最早、发生率最高、病死率最高。经积极治疗卒中后癫痫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及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尼莫地平组(n=50):尾壳核注射自体股动脉血50μL复制脑出血模型,造模即刻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6mg/kg(即8μL/g),以后每天1次。②模型组(n=50):同前造模,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假手术组(n=20):手术,但进针入尾壳核后不注血。各组分为术后6,24,48,72h、5d5个时间点。造模动物醒后进行Bederson评分,评估其行为和神经功能缺陷(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评分≥2分为造模成功)。入组动物在以上5个时间点进行Bederson评分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行免疫组化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醒后迅速出现偏瘫,24h后评分趋于稳定,至72h之间评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5d时仍有体征。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尼莫地平组术后48,72h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②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假手术组进针侧脑组织表达很少,模型组6h后即有表达,24h达高峰,持续72h后逐渐下降,5d后仅有少量表达;尼莫地平组动态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各时间点的数值均较低,尤其是术后24~72h(P<0.01)。结论: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升高,提示其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②尼莫地平降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凋亡程度,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神经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由其导致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l neuropathy DPN)亦日夜增多,受累神经范围广,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和药物治疗的发展,对DPN的确诊和治疗均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乐脉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6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72例,分别给予乐脉颗粒(0.6 g,3次/d)治疗、奥拉西坦(0.8 g,3次/d)治疗、乐脉颗粒和奥拉西坦联合治疗,3组疗程均为12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测评其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乐脉颗粒联合奥拉西坦组评分较其他两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乐脉颗粒联合奥拉西坦能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2004年4~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将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ICH治疗组(n=50)和脑出血(ICH)对照组(n=50)。采用Fredrik等建立的自体股动脉取血并向大鼠尾壳核注射方法复制脑出血模型。各组按术后6 h、24 h、48 h、72 h及5 d分为5个亚组,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MDA含量,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血肿周围组织Bcl-2和Hsp-70表达。结果ICH治疗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MDA含量及含水量均低于ICH对照组(P<0.05);Bcl-2阳性细胞表达及Hsp-70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ICH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血肿周围组织MDA含量,上调Bcl-2和Hsp-70表达,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400mg溶于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溶于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14d。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原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方法:78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治疗,试验组予尿激酶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4患者比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患者比例,Barthel指数≥95患者比例;比较两组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及90 d,NIHSS评分下降≥4的患者比例,mRS评分为0~1的患者比例和Barthel指数≥95的患者比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82%和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AIS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与阿替普酶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8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心通口服1.6g,3次/日,2组疗程均为12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血脂测定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形态、内径、内膜至中膜的厚度(IMT)、斑块等指标,测评其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血浆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TC、LDL-C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在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较对照组的斑块积分显著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血脂,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甚至逆转、缩小斑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对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素杰  尹琳  邱晓峰  辛世萌 《医药导报》2006,25(10):0984-0987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 70)在脑出血(ICH)后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表达,及应用尼莫地平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尼莫地平对血肿周围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 假手术组(n=20)、ICH治疗组(n=50)和ICH模型组(n=50)。按术后6,24,48,72 h和5 d分为5个亚组。采用自体股动脉取血并向大鼠尾壳核注射方法复制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进针入尾壳核不注血,ICH模型组及 ICH治疗组于尾壳核处注自体动脉血50 μL。ICH治疗组于造模即刻腹腔内注射尼莫地平(1.6 mg·kg 1)一次,此后每天1次;ICH模型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造模动物醒后由“盲”合作者根据Bederson法进行神经缺陷评分,评分≥2分入选实验。假手术组全部入选。入组实验动物按以上5个时间点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5 mL·(100 g) 1,0.9%氯化钠溶液200 mL心脏灌流后迅速断头取脑,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分别行脑含水量的测定及免疫组化测定Hsp 70表达。结果①脑含水量:ICH模型组脑组织的含水量6 h变化不明显,于24 h开始升高,48~72 h逐渐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ICH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ICH模型组一致,但各时间点的值均较低(P<0.05);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血肿周围组织Hsp 70表达:脑出血后6 h可见Hsp 70阳性细胞表达,24~48 h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至5 d仍保持较高水平未见消失;给予尼莫地平后表达增加,ICH治疗组与ICH模型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ICH模型组及ICH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1)。结论脑出血后Hsp 70表达升高,提示其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尼莫地平诱导Hsp 70表达增强,减轻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细胞凋亡程度,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尼莫地平降低血肿周围组织脑含水量,具有减轻ICH后脑水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