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虹膜严重后粘连瞳孔闭锁无法扩开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12眼患者,采用颞侧角膜缘切口及虹膜周边弧形切开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 12例中10例顺利完成人工晶体植入手术,2例未能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6例,0.2~0.3者6例。无瞳孔移位、变形。结论颞侧虹膜周边弧形切开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属中医“郁证”的范畴,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近年来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发现温阳法亦有良好的疗效。“态靶结合”将宏观“调态”和微观“打靶”相结合,发挥了中医整体观和西医精准化治疗的优势。从该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和躯体特征与阳虚证相似,表现为“不足、低下”等表现,具有“阳虚”偏态,而以温阳为治疗大法的中药及针灸等治疗手段均可以纠正抑郁症的“偏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抑郁症有多种理化指标的变化,如单胺神经递质减少、细胞因子水平增加、神经内分泌失调等,而多种温阳类中药复方的临床前研究均已证明其可以调节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及理化指标,具有微观“打靶”的作用。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温阳法在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性,在动物实验中通过与单纯的解郁法相比,温阳及温阳解郁法在行为学、神经炎症、突出可塑性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基于“态靶结合”对其治疗抑郁症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希冀对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方调节“母婴分离+束缚应激(MS+RS)”抑郁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方法:仔鼠出生第0天(PD0)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采用MS+RS建立抑郁模型,PD21离乳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PD21~PD111分组给药。糖水偏好、开放旷场、O迷宫及新物体识别行为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抑郁和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小鼠海马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p-TrkB/TrkB)、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B(p-Akt/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Sy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温阳解郁方改善“母婴分离+束缚应激(MS+RS)”抑郁小鼠神经炎症,保护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仔鼠出生第0天(PD0)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采用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21 d建立抑郁模型,PD21离乳后剔除雌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氟西汀组,每组15只,PD21~PD111各给药组药混饲料给药,给药剂量分别为5.85、12.03、16.71 g·kg-1,2.6 mg·kg-1。糖水偏好、开放旷场、O迷宫及新物体识别行为学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抑郁和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IHC)观察海马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IL-1β、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率、5 min中央运动时间、运动总距离、开臂停留时间和认知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IHC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呈“阿米巴”激活态,Iba1明显增加,海马NE、E含量显著减少(P<0.01),IL-1β和IL-18含量显著增加(P<0.01),PSD95、Sy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NLRP3、ASC、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小鼠糖水偏好率、认知指数增加,5 min中央运动时间、开臂停留时间、认知指数明显增加(P<0.05,P<0.01),小胶质细胞形态恢复正常,Iba1明显降低,海马NE、E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IL-1β和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1),PSD95、Syn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NLRP3、ASC、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各中药组以温阳解郁方效果最佳。结论 温阳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通路,缓解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增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并改善突触可塑性,减轻MS+RS小鼠抑郁样行为,其综合效果优于温阳方和解郁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分析氪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增殖前期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的疗效。方法对160例DR患者(240眼,其中增殖前期128眼、增殖期112眼)依病变程度分别行全视网膜光凝或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光凝后患者的视力、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光凝治疗后210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7.5%,其中增殖前期120眼有效,有效率93.8%;增殖期90眼有效,有效率80.4%。经χ2检验P<0.01,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氪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显示了DR患者早期光凝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4例(94只眼)多种原因所致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手术治疗,其中60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同时一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28眼二期后人工晶状体植入,6眼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视力0.4~1.0者62只眼(占65.96%),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前膜及后发障。结论外伤性白内障虽病情复杂,并发症较多,但通过精细手术和术前术后的合理治疗仍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2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使用产科胎心监护系统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对照组为既往未行胎心监护产妇200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33例,新生儿窒息 10例;对照组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11例,新生儿窒息 28例;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常规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可以及早发现胎儿窘迫及时处理,降低新生儿窒息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并发症的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72例角膜塑形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初期视力波动较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1组2个月后视力稳定,2组3个月后视力稳定。1组1个月内角膜上皮损害多见,2组2个月内角膜上皮损害多见。镜片移位的戴镜2个月后,1组少见,2组多见。混淆视约1周出现,1组约1个月后减轻,2组约3个月后减轻。镜片过紧于治疗早期出现,可通过更换镜片解决。结论角膜塑形术是矫正近视眼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单眼部分遮盖与双眼交替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对其立体视锐度(stereoa cuity, SA)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 2例(168只患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8 6只患眼)与对照组(82只患眼)。研究组采用单眼部分遮盖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双眼交替遮盖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患儿的视力水平、SA、弱视眼的调节幅度(amplitudeof accommodation,AMP)和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ngfacility,AF)。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5.61%,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1周、4周、3个月、6个月视力较治疗前依次提升(P<0.05),研究组患儿的视力水平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SA显著降低(P<0.05),AMP和AF均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弱视眼中立体视正常率为74.42%,显著高于对照组(54.88%,P<0.05),研究组患儿恢复到SA正常水平的眼数显著高于对照组(44眼vs 23眼;P<0.05)。结论:应用单眼部分遮盖方式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更佳,可利于提升患儿的视力水平,提升患儿的SA,有效改善患儿的AMP和A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