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出现症状并确诊时往往已属进展期。进展期胃癌预后很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61%,而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84%-99%。本文综合有关研究及结合临床上使用放大染色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体会,介绍放大染色内镜在胃溃疡恶变诊断中的运用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甲硅油对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后即服用西甲硅油10 ml,对照组予安慰剂10 ml口服。[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腹胀缓解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甲硅油对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后腹胀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残胃病变846例内镜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发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至2001年20年间846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患的内镜资料及临床表现。结果:残胃病变中以残胃炎及吻合口炎最常见,占89.2%,其次为胆汁反流,占58.5%,再次为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占16.9%;残胃癌的发生率为4.8%。此外还有食管贲门炎,缝线残留等。残胃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占60.3%,恶心、呕吐及/或纳差、消瘦占19.1%,呕血、黑便占11.3%。结论:为减少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发生,要严格掌握胃切除的指征,而且手术后定期复查胃镜,早期发现残胃病变。  相似文献   
5.
唐少波  袁海锋  王美丽 《内科》2008,3(4):589-592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区,每年有15~16万人死于胃癌,其病死率居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前列。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基因改变的多步骤过程。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而导致的无限增殖,在发生恶性肿瘤之前经历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47例老年组胃癌和33例老年前组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对照。结果 老年组胃癌HP感染阳性率为77%,其中肠型胃癌HP阳性率83%,弥漫型胃癌HP阳性率为56%(P〈0.05)。而老年前组胃癌HP感染阳性率为73%,肠型胃癌HP阳性率为74%,经销 漫型胃癌HP阳性率为71%(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黏膜小凹的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和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或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6型,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炎症和肠上皮化生及轻、重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E型黏膜约81.8%(99/121)为肠上皮化生.F型黏膜常提示病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86.3%(69/80),F型黏膜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89.9%出现异型增生.结论: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尤其是准确识别E和F型,有助于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中胃黏膜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中医各证型之间在细胞生物学水平上有无差异,探索其是否可以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方法:将CAG患者9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型,选择其中病例数较多的3个证型共71例分为3组,胃镜下采集3组患者病变胃黏膜组织,并记录Hp感染情况,同时检测胃黏膜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AG 3个中医证型组Hp阳性与Hp阴性组比较p53阳性表达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3个证型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在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3个证型中逐渐递增。结论:检测p 53的表达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1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4例疑患小肠疾病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次经口进镜93例,首次经肛进镜61例;32例患者接受双侧进镜检查。结果 154例患者中检出阳性病变110例,检出率为71.4%,无阳性发现44例。其中非特异性小肠炎症25例,血管病变14例(血管畸形11例,血管瘤3例),息肉14例,克罗恩病12例,小肠间质瘤10例,寄生虫8例,憩室7例,肠结核7例,小肠腺癌6例,小肠淋巴瘤4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2例,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壅积症、小肠淋巴管瘤、贝赫切特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4.6%(55/65),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5.6%(42/64);其他临床症状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2.0%(13/25)。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食管黏膜细微结构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学及内镜检查结果,对25例反流性食管炎(RE)、35例NERD及1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24 h食管pH监测、放大色素内镜观察及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分析3组间在食管黏膜细微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NERD组中,28.6%食管下段黏膜水肿、血管网模糊;齿状线形态呈三角型、锐齿型、破碎型、舌型分别为42.9%、28.6%、14.3%、11.4%;卢戈氏液染色后80.0%齿状线模糊、中断,34.3%齿状线上伴斑片样淡染粗糙;齿状线下方黏膜粗糙不平呈绒毛状、斑块状、粗大分枝状分别为12.0%、48.6%、3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放大色素内镜下可准确识别食管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齿状线形态呈三角型及锐齿型,齿状线模糊、中断,伴斑片样粗糙,齿状线下方黏膜粗糙不平呈斑块状及粗大分枝状,有助于NERD的内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