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柳州市城区学龄前(3~6岁)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柳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现患率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概率比例、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况调查,使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量表(DDST)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智力筛查和诊断。结果:柳州市城区学龄前(3~6岁)儿童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筛查出可疑、异常儿童26人;经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或韦克斯勒学龄前智力量表诊断,智力低下儿童23人,其中轻度6人、中度9人、重度8人;智力低下现患率9.58‰。结论:柳州市城区对于导致儿童智力低下诱因的防治已达到全国水平,但仍需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该市儿童智力低下监测、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对学龄前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探讨对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将60例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指导家庭训练的同时进行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感觉统合、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家庭训练。家庭指导参照《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及《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给予指导方案,尽可能保持两组家庭训练的一致性。所有患儿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均进行智能测定。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干预后治疗组IQ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干预前后IQ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对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的智能发育以及智力水平的提高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体感觉是人体一种特殊的深感觉,它包含关节运动觉、加速度及位置觉,大脑特定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并处理关节本体感觉信息,并及时调整运动中关节的合理位置、稳定性、姿势及维持平衡能力。目前本体感觉训练已逐步推广、应用于中枢系统损伤、人工关节置换、各种外伤等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及系统康复训练中,其在成人康复治疗的有效性也已经被验证。  相似文献   
4.
行儿童口腔运动训练需要压舌板,我院设计一种新型的儿童口腔运动专用压舌板。其结构包括压舌板主体、压舌板保护套,呈分体结构。压舌板主体材料为彩色塑料板,压舌板保护套材料为硅胶。该压舌板的前端为下弯15°的形状,压舌板主体从底端到前端的宽度由大逐渐变小,硅胶保护套从中部到两端厚度由大逐渐变小形成圆弧状,硅胶保护套表面布满点状触点。本压舌板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安全,应用后能方便临床工作并促进儿童口腔运动功能训练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高危几早期干预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的将高危儿86侧随机分成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运动疗法、水疗、中医针灸、推拿、电疗、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干预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引导式教育训练。,疗程均曲3个月。以盲法采用Peabody测试111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Q)进行测评。结果:两组高危儿治疗后的Peabody—GMQ测试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危儿治疗前的Peabody—GMQ测试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eabody—GMQ测试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对高危儿粗大运动发育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Peabody测试量表评价交叉模式(俯爬模式)训练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脑瘫高危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交叉模式结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系统治疗3个月,再由专人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经过训练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异常姿势得到有效控制,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交叉模式训练方法是脑瘫高危儿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采取本体感觉训练对平衡能力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104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本体感觉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平衡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两组干预后GMFM与F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治疗组GMFM与FMFM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功功能提高,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