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63岁,因“发热、咳嗽、咳痰3 d”入院。患者入院前3d洗澡后出现发热,体温38·0~39·5℃,热前畏寒寒战,伴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平素体健,否认“肝炎及肺结核”史。查体:T 40·0℃,P 104次/m in,R20次/m in,BP 140/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面部潮红,呼吸平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率104次/m in,律齐,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8…  相似文献   
2.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包括实验动物安全管理与动物实验安全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各种致病菌的变异,致使人畜共患疾病不断增多,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这为工作人员在各种诊疗、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消毒、个人防护敲响了警钟。隔离不严密、污染物品消毒不彻底、实验人员自身防护不够、宣教工作不认真均可造成病毒性血液交叉感染及传播。实验动物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具有独特的接触致病菌的危险。因长时间与动物接触,且实验时需要经常操作锐利器械以及接触大量动物血液,尽管按实验要求严格选择各种实验动物,但由于一些单位的条件有限,致使合格的动物在普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使其级别降低,其体携带一些可能会传染给人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处理不妥很容易形成传播传染病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要做好实验室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就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工作人员的措施做起,掌握各种隔离技术和消毒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引起每个从事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现就实验动物工作人员的预防感染及自我保护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伦  叶孟  倪曙民  王少敏  吴骁 《医药导报》2008,27(12):1482-1483
[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素α1对支气管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支气管肺癌患者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化疗同时给予胸腺素α1 1.6 mg,每周3次,皮下注射;对照组仅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在化疗前及第3次化疗前分别抽血检测CD+3、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结果治疗组CD+3、CD+4、CD+8和NK值均有所升高,其中CD+4升高明显(P<0.05);对照组CD+4、CD+4 /CD+8和NK均降低,CD+8升高,其中CD+3下降明显(P<0.05)。结论胸腺素α1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containing high levels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RPR on the repair of damaged articular cartilage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PR on the repair of damaged articular cartilage in a rabbit model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The model of osteoarthritis in the rabbit right knee was established by Hulth’s method. Autologous PRP (0.5 mL) (PRP group), sodium hyaluronate (0.5 mL) (sodium hyaluronate group), and normal saline (model group) were injected into the right knee joint cavity, respectively. The morphology of articular surface and nitric oxide contents in knee joint fluid were observed and determined at 8 weeks after surger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morphology of articular cartilage in the PRP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Mankin scores of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nitric oxide contents of knee joint fluid in the PR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and sodium hyaluronate groups that in (P < 0.05), whil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P < 0.05).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epair effects of PRP on the damaged articular cartilage are superior to sodium hyaluronate treatment.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考察大黄及牛黄解毒片给药后大黄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差异。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大黄生药材96 mg/kg(含总蒽醌1.83 mg/kg,相当于大黄酸0.28 mg/kg、大黄素0.30 mg/kg、大黄酚0.81 mg/kg、芦荟大黄素0.23 mg/kg及大黄素甲醚0.20 mg/kg)及牛黄解毒片250 mg/kg(含总蒽醌与大黄生药材等量,相当于大黄酸0.33 mg/kg、大黄素0.38 mg/kg、大黄酚0.71 mg/kg、芦荟大黄素0.24 mg/kg及大黄素甲醚0.17 mg/kg),血浆经甲醇沉淀后,采用LC-MS/MS法测定大黄活性成分血药浓度,WinNonlin 7.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大鼠灌胃大黄及牛黄解毒片后,大黄酸的cmax分别为(121±103)及(474±251)μg/L,AUC0-t分别为(275±176)及(406±194)μg·h/L;大黄酚异构体的cmax分别为(2 325±1 390)及(3 580±2 169)μg/L,AUC0-t分别为(8 170±2 661)及(8 856±4 023)μg·h/L;仅在牛黄解毒片给药大鼠血浆中检测出大黄素,且牛黄解毒片给药后大鼠血浆中大黄酸的cmax、AUC及t1/2,大黄酚异构体的VdCL与单味大黄相比显著增加,大黄酚异构体的tmax显著下降。实验结果表明,牛黄解毒片复方配伍增强了大黄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利用,改变了大黄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槲寄生通过抑制NF-κB活性来诱导人大肠癌HCT116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槲寄生诱导人大肠癌HCT116细胞凋亡所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调亡,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Western blotting和DIG-EMSA研究细胞调亡途径。结果:槲寄生对HCT116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典型的DNA梯状条带;槲寄生可通过抑制IκBα蛋白磷酸化进而抑制NF-κB;槲寄生可增强羟基喜树碱对HCT116细胞诱导的凋亡作用。结论:槲寄生对HCT116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诱导调亡作用,并且通过抑制NF-κB活性来诱导人大肠癌HCT116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槲寄生凝集素对人大肠癌HCT116细胞环氧化酶(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ELISA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0.1~1mg/L)槲寄生凝集素对细胞COX-2及其产物前列腺素E2(PGE2)表达的影响。结果:槲寄生凝集素可抑制HCT116细胞的COX-2mRNA、蛋白表达及PGE2的水平,其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与PGE2的水平相一致,只在大剂量(1mg/L)时对COX-1mRNA有抑制作用。结论:槲寄生凝集素具有抑制HCT116细胞的COX-2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和功能活性等作用,在一定浓度(0.1~1mg/L)和时间范围(3~24h)内,表现出时效与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继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少见的Castleman病继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16岁男性患者,4年前初发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脱发、眼睑浮肿、面部红斑,病理诊断为Castleman病;3年后上述症状复发,并出现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水平升高,诊断为Castleman病继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论 Castleman病可继发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发病可能与Castleman病导致的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在胚龄(E)18 d以及生后不同日龄(P)小鼠海马不同阶段的表达,探讨其在海马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别取E18 d和P 1、3、7、14、21和28 d小鼠的海马组织,每个时间点均作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时间点海马组织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ERK蛋白主要在海马齿状回(DG)颗粒细胞层和阿蒙角(CA)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的细胞核中表达。E 18 d,海马DG和CA区pERK表达染色浅,排列稀疏,表达水平很低;E 18 d~P 7 d,pERK染色逐渐加深、密集,pERK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与其他6个时间点比较,P 7 d时pERK表达水平最高(F=34.537,P<0.01)。P 14~21 d,pERK染色逐渐变浅,密集程度逐渐降低,pERK表达水平逐渐下降(F=28.754,P<0.01);P 28 d时pERK表达水平处于稳定的较低水平(F=6.075,P>0.05)。免疫印迹检测,各时间点均有pERK表达,E 18 d~P 7 d,pERK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与其他6个时间点比较,P 7 d时pERK表达水平最高(F=33.856,P<0.01);P 14~21 d时pERK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22.627,P<0.01);P 28 d时pERK表达处于稳定的较低水平(F=7.421,P>0.05)。结论:小鼠生后早期阶段,即E 18 d~P 7 d,海马发育明显增速,pERK表达水平也随之逐渐升高,P 7 d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稳定,pERK参与小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医学药理学绪论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理学绪论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内容。方法:从教学内容着手,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多媒体生动形象,用实例说明和讲授。结果: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药理学绪论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结论:通过一系列药理学绪论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