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 2型糖尿病 (DM )患者中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及罗格列酮防止肾脏病变可能机制。方法 :49例无高血压、无临床肾病的 2型DM患者随机分成罗格列酮治疗组 (2 6例 )和常规治疗组 (2 3例 ) ,治疗 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CD11b/CD18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 α浓度等指标。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2型DM患者的CD11b/CD18表达增高 ,肿瘤坏死因子 α浓度也明显增高 (P <0 0 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罗格列酮治疗 3个月后 ,2型DM患者的CD11b/CD18表达、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肿瘤坏死因子 α明显降低 (P <0 0 1) ,而常规治疗组无类似的变化。相关性分析提示 ,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与肿瘤坏死因子 α浓度降低和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下降呈正相关 (r =0 5 6,P <0 0 1andr =0 64 ,P <0 0 1)。结论 :2型DM患者的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增高 ;罗格列酮防止肾脏病变可能机制与其抑制CD11b/CD1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3987例缺血性中风病人,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频率最高的证型是痰湿证,其次是血瘀证,风证最低。两证组合形式出现最多,其中以痰湿证和血瘀证组合最多。以66~7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65岁以上组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组。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2l例(25.0%)(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Cl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糖尿病18例(21.4%),神经炎14例(16.7%)(急性脑神经炎l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例,Tolosa-Hunt综合征5例),脑血管病12例(14.3%),肿瘤8例(9.5%),头部外伤3例(3.6%),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Grave’s眼病、Adie’s瞳孔各l例,原因未明4例。结论了解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原因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合并眼肌麻痹较为少见,其中以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多见.笔者收集1999年6月~2001年6月住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8例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动脉瘤21例(25.0%)(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C_1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糖尿病18例(21.4%),神经炎14例(16.7%)(急性脑神经炎1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例,Tolosa-Hunt综合征5例),脑血管病12例(14.3%),肿瘤8例(9.5%),头部外伤3例(3.6%),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Grave's眼病、Adie's瞳孔各1例,原因未明4例。结论 了解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原因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6.
徐志瑛主任中医师是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五十载,临证经验丰富,临床善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妇科月经病等。笔者有幸师从侍诊,现就徐师治疗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的经验体会略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从时间医学的角度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2006年3987例新缺血性中风患者登记资料作圆形分布统计。发病时点化为角度坐标,确定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时点;再以入院日期为基础,推测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06∶00~10∶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平均发病时间为1月11日±3月6日。结论:缺血性中风发病有显著季节和时辰周期规律,更好地了解这些效应有望为卒中预防制定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定一个优良规范的中药膏方提取工艺。方法:以黄芪肉桂四物汤煎膏剂为代表方,以出膏率和芍药苷转移率为指标,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法L18(37),多指标综合评分评价代表膏方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工艺为从中药饮片至清膏的过程,包括浸泡、煎煮、浓缩。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是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最佳提取工艺的有效参数为:12倍水量浸泡60min,浸泡温度30℃,提取3次,每次煎煮90 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制备其他膏方和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2型糖尿病( 2DM)诊断标准,2DM患者4 9例,无临床肾病及高血压病史。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 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5 0~6 9( 5 2 8±9 8)岁,病程1~18( 9 7±3 1)年;罗格列酮治疗组(观察组) 2 6例  相似文献   
10.
以呕吐为突出表现的甲亢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55岁,退休工人。入院前50多天开始厌食、恶心,饮水进餐即吐,体重减轻,乏力,心悸,多虑失眠,靠补液度日,无头痛,无腹痛腹泻。体检:T37.4℃,P110次/分,R20次/分,BP20/16.6kPa,神志淡漠,营养差,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无突眼.巩膜无黄染,脸部轻度浮肿,颈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两肺听诊正常,心界不扩大,心律齐,心音无亢强,无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腹无压痛,双手震颤(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正常,ESR27mm/h,血钾4.39mmol/L、钠134.7mmol/L、氯97.5mmol/L、钙2.27mmol/L、镁0.68mmol/L,T_39.16nmol/L、T_4286.3nmol/L、TSH2.5mU/L。头颅CT检查正常,EKG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5次/分,左室高电压,ST_(Ⅱ、Ⅲ、avf)V_1~压低0.5~1mm,心脏超声无异常,食管钡餐透视示蠕动扩张正常,胃镜示慢性胃炎。入丽水地区人民医院后给镇静、胃复安、补液、补镁等治疗,呕吐减轻。胃纳略增加,但仍有恶心,因其无法解释的心动过速及低热,遂于入院后半月查血T_3、T_4增高方确诊为甲亢,使用他巴唑、心得安近10天,病情明显好转,恶心呕吐消失,胃纳增加,心悸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