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索北京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及北京四季青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结果分析患者斑块特征并分为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冠心病患者2116例,其中男1388例,女728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5.97±9.16)岁,≥60岁者1429例,<60岁者687例;冠心病病程6~73个月,病程中位数为42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7.178)、吸烟(OR=4.162)、血尿酸水平(OR=3.850)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228)、C反应蛋白(OR=4.577)、纤维蛋白原(OR=5.083)、同型半胱氨酸(OR=4.112)、胱抑素C水平(OR=3.124)、二级预防药物服用(OR=0.215)、低脂饮食干预(OR=0.274)、每周运动<3次(OR=3.983)、睡眠时间<6 h(OR=3.838)均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受到年龄、吸烟、血尿酸水平、二级预防药物服用状况、低脂饮食干预状况、运动状况、睡眠状况、血浆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槟榔Areca catechu L.在中国已有1800多年的药用历史,是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为"四大南药"之首。但是食用槟榔对人体又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故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目前备受争议,综述了食用槟榔和药用槟榔在加工、使用方法及毒性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在中医药思维下厘清辨明,为公众合理应用槟榔类产品提供参考,消除药用槟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的安全性质疑。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感冒清热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感冒清热颗粒中各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靶点;上述二者取交集,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进行处理,得到关键成分及关键靶标;再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及R语言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以感冒清热颗粒“有效成分-靶点”网络中筛选出的12个关键化合物为配体,以血管紧张转化酶2(ACE2)和SARS-CoV-2 3CL pro水解酶为目的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复方中化学成分共152个,相关靶点293个,其中与COVID-19共同作用的靶标有59个,与之对应有效成分共86个。核心靶点包括PTGS2、PTGS1、DPP4、F10、NOS2、TP53、TNF,关键成分包括β-胡萝卜素、槲皮素、芦丁、山柰酚、柚皮素、金合欢素、芦荟大黄素、葛根素、异鼠李素、芒柄花黄素、二氢血根碱和β-谷甾醇。应用GO富集分析得到42个GO条目,应用KEGG富集分析得到48条相关通路,其中包含细胞凋亡通路、癌症通路等。分子对接研究显示感冒清热颗粒中关键化学成分与3CL pro和ACE2的结合作用良好,甚至优于部分临床使用的药物。结论:感冒清热颗粒能通过槲皮素、芦丁、山柰酚、金合欢素和柚皮素等成分,调控细胞凋亡通路、癌症通路等,调节PTGS2、PTGS1、DPP4等蛋白的表达,来调控机体细胞生长凋亡、免疫炎症反应治疗COVID-19;同时感冒清热颗粒中的关键成分可能会通过作用于3CL pro及ACE2,来阻断新冠病毒入侵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刘小靖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3022-3023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对某种疾病患者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入院到出院一整套的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从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为每位患者制订最全面的日程计划表[2],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就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刘小靖 《吉林医学》2012,33(23):5129-5130
目的:通过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干预,探讨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的自然产初产妇4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围生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后1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和坚持到6个月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产前(入院待产前)、产时(产后出院前)、产后(产后出院)临床护理干预,适当、规范的临床护理方法有效地提高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易出现浑浊、沉淀现象已是共识。目前,课题组对“中药汤剂多相态”成因研究发现主要是来自于中药有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其中又以酸碱类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主。例如发现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中含有大量有效成分形成的超分子体系(>30%),且能够在汤剂体系中稳定存在。本研究抽提超分子部位,运用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法表征超分子部位的形态,观察到该超分子体系为尺度均一、形貌规则的纳米球;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n)对超分子部位的主要物质组成甘草酸和黄连素进行了鉴定;综合紫外、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表明,甘草-黄连配伍共煎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碰撞,分子间弱键作用诱导化学成分重排、聚集形成超分子;进一步通过小鼠腹泻模型、感官评定和抑菌活性评价发现,甘草黄连配伍共煎不仅增强黄连抑菌活性,而且与黄连单煎组和二者间隔给药组相比,配伍显著“和合”黄连“大苦大寒”之性。所有动物实验过程均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严格遵循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相关规定。本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从“药性-药效-药味”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甘草-黄连配伍共煎“增效减毒”的科学内涵,为甘草“和合”配伍物质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2种不同的超分子,即黄芩苷-小檗碱(BA-BBR NG)和汉黄芩苷-小檗碱(WOG-BBR NF)为研究对象,利用弱键化学从"结构-构象-形态-活性"相关性探讨中药配伍"驱邪不伤正"的科学内涵。方法 基于2个超分子葡萄糖醛酸基团构象(A式和N式)的不同,结合2D-NMR分析和最低能量构象研究,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对超分子进行表征,从宏观和微观现象的不同探讨这种结构和构象的差异对超分子形态的影响;同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平板划线法、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物膜清除实验评价超分子活性的差异。结果 BA-BBR NG形态随浓度变化,当浓度大于成胶浓度(>10mmol/L),其形态在电镜中观察到球形超分子逐步形成"珍珠链"状超分子,而WOG-BBR NF在各浓度下均为非交联的刚性纳米纤维;BA、WOG的最优构型分别为N式和A式,但当它们各自和BBR通过弱键作用力自组装后,最优构型则转变成了A式和N式;另外,体外抑菌研究表明2个超分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制作用与小檗碱相比明显不同,且超分子抑菌活性呈现"选择性"。结论 中药超分子物质基础与单体成分相比具有独特性,单体成分结构和构象的不同,会导致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弱键诱导下形成不同的超分子形态,进而影响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丹参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丹参的有效成分;输入Pharm Mapper数据库获得相应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慢性肝炎的靶点基因;利用R语言3.6.3截取交集网络获得潜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将“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可视化处理;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候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结果:获得丹参中65个活性化合物、109个不重复的靶标信息、89个慢性肝炎治疗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GO条目48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1 796个,细胞组分(CC)条目73个,分子功能(MF)条目130个;KEGG通路富集得到88条信号通路(P<0.05)。结论: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shi-none)、1,2,5,6-tetrahydrotanshinone、丹参醌新酮Ⅰ(MiltiononeⅠ)、二氢丹参内酯(Dihydrotanshinlactone)、4-methylenemiltirone、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木犀草素等可能作用于ADRB2、OPRM1、PTGS1、CA2、PTGS2等关键靶点通过调控Hepatitis B、IL-17 signaling pathway、Hepatitis C、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干预了活性氧代谢过程、循环系统血管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凋亡,从而发挥治疗慢性肝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临床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虽然靶向和抗体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医疗成本高昂,很多患者难以承受。在不增加医疗和药品研发成本前提下,如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抗肿瘤活性物质依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近年来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的天然产物进行综述,为该类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