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医学中存在内脏之名与解剖脏器难以对应一致的名实分离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历代中医学家内部产生疑虑与争论;使中医学蒙受指责,屡屡遭遇尴尬,几有被取缔之危;使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术界乃至社会文化生活中经常产生多种多样偷换概念的错误;导致中医形态学不能健康发展,以形态学为依据的现代科学理化检查诊疗手段无法采用。中医内脏名实分离现象本身已经构成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制约因素,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医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尚不统一,还存在许多模糊观念。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中医内脏名实分离现象,疏理有关中医内脏名实的各种关系,从而揭示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优势与缺憾,并提出继承发扬中医传统理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提出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由此引发中医界极大争议。本文通过《吴鞠通医案》的研究,证实吴氏临床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并非如《温病条辨》所论而用辛温解肌的桂枝汤治疗,而是以辛凉清解的银翘散加减或变通治之。故在今日温病临床上,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弃《温病条辨》中背离实际之空论,取《吴鞠通医案》中确实有效之法而行之。  相似文献   
3.
燥邪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西北燥证"是发生于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干燥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探讨其主要病因燥邪的属性问题,是西北燥证研究的重要内容.认为燥邪是与风、热、火、湿、寒并列的独立病因,其阴阳属性为阴,五行属金,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4.
5.
代赈普济散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临床治疗大头瘟、喉痹、杨梅疮等病证的常用方剂.此方配伍严谨,切中病机,充分体现了吴氏温毒辨治思想.且吴氏于临床运用巧妙,疗效卓著,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惜原方未见于其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一书,而被埋没于《吴鞠通医案》之中,至今仍未引起医界重视.故特将其从《吴鞠通医案》中录出,加以整理,荐于同道,以期得以传布,真正发挥其广赈病患、普济众生之功.  相似文献   
6.
从《温病条辨》看温病特殊证治中的先后缓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临床治疗不仅要遵循卫气营血和三焦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而且须讲究先后缓急策略,尤其是遇到多脏同病、虚实夹杂等复杂而特殊的证候时,更须如此.否则,若前后颠倒,缓急失当,则动手便错,后果堪忧.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名均有其一定的意义、来历,命名往往根据其性能、气味、形态、颜色、生长特性、入药部位、生长环境、产地、传说故事及译名。本文就上述十个方面对中药命名原则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