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对比和分析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总结本院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16例,DHS固定66例,空心加压螺钉64例,PFN32例,解剖钢板54例.比较不同术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216例获得随访192例,随访率88.9%.随访时间13~56(平均20.3)个月.在稳定性骨折中几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均满意,不稳定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各异,优良率:DHS 85%,空心加压螺钉91%,PFN 85%,解剖钢板91%.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全身状况及髓腔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制定有效的康复锻炼方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镇痛治疗效果.方法 对有15例明显脊柱疼痛表现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 15例共20个椎体施行椎体成形,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3.5~4 ml.术后1~3 d,患者疼痛症状均有缓解,平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末,5例明显缓解(VAS平均2分),8例中等度缓解(VAS平均4分),2例部分缓解(VAS平均6分),2例再次出现疼痛,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作为脊柱转移瘤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两年,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见跛行得到改善,其中,下肢肌力障碍恢复患者49例(90.7%),肌萎缩患者均有所恢复;48例感觉障碍患者,见完全恢复20例(41.7%),见部分恢复24例(50%),见无明显恢复4例(8.3%)。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术前腰椎滑脱症状均得到矫正,椎弓根内固定位置较好,未见松动。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椎弓根内固定可使滑脱椎体复位,并有利于相邻椎体间的稳定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振荣 《当代医学》2010,16(18):112-113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2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8例,分别采用内固定手术和非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手术组患者Schatzker分型从I型到VI型优良率依次降低,总的优良率为90.5%,非手术组的优良率为92.9%,两组优良率无差异(P=0.577);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9.5%)高于非手术组(1.2%),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适合及并发症最少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本组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52岁,病史为4个月,最长为2年,均有2次以上间歇性眩晕发作。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颈椎MRI、颈椎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结果 60例中,X线检查表现正常3例,颈椎曲度变直10例,退行性改变44例,不稳3例;MRI提示颈椎退行性变42例,明显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皱褶导致硬脊膜受压18例;MRA检查表明椎动脉管径及走行正常者38例,单侧椎动脉纤细10例,椎动脉扭曲12例,未见椎动脉闭塞。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者8例,其余均存在明显改变。结论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局部颈椎失稳及炎症反应,刺激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收缩及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带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踝足部软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8例小腿或足部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3cm×5cm,最小为3cm×3cm。结果:17例全部成活,其中2例部分坏死,l例失败,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此皮瓣是修复小腿远端、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具有切取方便,位置恒定,血供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作为治疗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应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治疗组应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优良率为90.6%,明显优于对照组(66.7%)。治疗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结论动力髋螺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方法,但同时要注意操作时也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