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蛭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87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使用水蛭素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6年我科经肾活检证实的139例肾病综合征型(肾功能正常)IMN患者,按口服水蛭素(脉血康胶囊)、潘生丁分咸水蛭素组、潘生丁组,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液流变学、血脂和副作用几个方面对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水蛭素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的速度比潘生丁组快,治疗2月后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在治疗后Ccr也呈现上升趋势,水蛭素组上升的速度更快一些,且在4月以后的各时间点水蛭素组与潘生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半年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下降(P〈0.01),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P〈0.01),血肌酐和Hb在绝对数值上也有下降;在水蛭素组,治疗后半年高密度脂蛋白(HDL)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上升(P〈0.01),TG的下降和FIDL的升高与潘生丁组相比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发生副作用的病例均较少。结论:水蛭素在降低蛋白尿和TG、升高HDL和肾脏保护方面比潘生丁片具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问题导向型教学法在肾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题为主导和中心的教学法(PBL)是以设置系列临床问题为线索、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PBL教学法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肾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我科采取纵向深入与横向扩散相结合的提问方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同源模建cub8功能域的三维模型,并以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对接方法预测cub8功能域与白蛋白的候选结合氨基酸残基.方法 采用insightⅡ工作站对cub8蛋白进行同源模建,对cub8蛋白和白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寻找白蛋白和cub8的候选结合氨基酸残基.结果 cub8蛋白三维结构为两个反平行的β片层结构,中间以β转角相连.cub8蛋白片段与白蛋白通过正负电势的吸引完成受体与配体的结合.Asp59-Tyr60-Leu61-Glu62-Leu-Tyr64和Arg72-Tyr73肽段可能是cubilin与白蛋白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对接技术,获得cub8和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两个候选结合域,为进一步研究cubilin与白蛋白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变化,以免疫组化观测细胞内REL P65的核转位,用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内MCP-1及IκBα蛋白含量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10、25、50、100 mg/L)Ox-LDL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均可引起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50 mg/L Ox-LDL活化MCs效果最明显(8.50±1.14,P<0.01 vs control; P<0.05 vs 10, 25和100 mg/L Ox-LDL)。Ox-LDL刺激MCs 30-240 min均可以活化NF-κB,60 min时相点活性最强(11.0±2.11,P<0.01 vs control; P<0.05 vs 30 min or 240 min)。以50 mg/L Ox-LDL刺激MCs 1 h后,细胞内IκBα蛋白水平最低(0.050±0.006,n=5,P<0.01 vs control),作用24 h MCP-1表达水平最高(0.331±0.016, n=5,P<0.01 vs control)。NF-κB活化的同时伴有REL P65核转位。上述效应可被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所抑制。结论: Ox-LDL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MCP-1是由NF-κB调控,NF-κB参与了脂质肾损害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神经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6例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显示在脑梗塞急期,患者血浆ET、CGR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病程21~28d时血浆ET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GRP已明显下降;ET、CGRP重型组均高于轻、中型组。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血浆ET高于不伴高血压者,CGRP低于不伴高血压者,提示神经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莉莉  何娅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5(2):171-171,174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的意识日益增强[1]。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自实行“批准文号”制度以来,经过1991、1995、2000年的几次整顿和换发批准文号,使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纳入正规轨道,医院制剂质量不断得到提高。2003年7月至2004年4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相似文献   
7.
狂犬病高危人群免疫接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3年我县发生 4例狂犬病 ,结束了 1985年以来18年无狂犬病的历史 ,2 0 0 4年又发生 2例。为控制狂犬病疫情 ,我县于 2 0 0 3年底至 2 0 0 4年初 ,对高危人群实施了暴露前免疫接种工作 ,按程序要求接种后进行狂犬疫苗抗体检测 ,了解接种后抗体保护水平 ,对阴性结果者实行加强接种。现将我县 6 6 5 0例狂犬病暴露前疫苗接种后免疫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狂犬病暴露前免疫疫苗 应用浙江省宁波荣安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专用暴露前免疫纯化疫苗。1.2 人员及接种程序 对 2~ 15岁的儿童、养犬户、屠宰工、畜牧兽医等高危人群 ,…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天禄  何娅妮  游小丽 《医药导报》2004,23(9):0632-0634
目的: 探讨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方法: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分别服用缬沙坦(缬沙坦组)、卡托普利缓释片(卡托普利组)、缬沙坦+卡托普利缓释片(联合组),实验前3组均服用硝苯地平、美托洛尔。药物剂量分别为:卡托普利缓释片37.5 mg,qd;缬沙坦80 mg,qd;硝苯地平10 mg,tid;美托洛尔50 mg,tid。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早晨6时血压、血浆内皮素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4周后早晨6时血压、血浆内皮素水平、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A/E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联合组较卡托普利组和缬沙坦组更显著(P<0.01)。结论:缬沙坦、卡托普利缓释片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药物,二者联合应用是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促红细胞生成索(Erythropoietin,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可通过抑制红细胞生成组织中的红系祖细胞凋亡,促进红细胞的产生。近年来研究发现,包括神经组织在内的多种非红细胞生成组织表达功能性促红素受体(EPO—R),提示EPO是具有多种活性的生长因子。脑内的EPO糖基化水平低,含唾液酸较少,分子量较小,作用更强,具有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发育的作用。EPO和EPO—R在神经系统的表达和作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娅  冯建军  陈松盛  李醒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608-1610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0~2005年我院老年神经病科及神经内科既往有同侧T IA的脑梗死患者98例,并对有同侧T IA的脑梗死患者根据T IA发作持续时间分为<10m in(26例)、10~20m in(38例)及>20m in(34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 IA的脑梗死患者102例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在入院及病程一月时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程一月时进行预后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无差异(P>0.05);入院及病程一月时,无T IA的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近期预后与T IA持续时间在10~20m in的脑梗死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T IA持续时间<10m in及>20m in的脑梗死患者无差异(P>0.05),且T IA持续时间在10~20m in之间与<10m in、>20m 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 IA对后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